高點醫護網
【熱門優惠】
  • 高點知識達護理師雲端課程
  • 醫師國考基礎‧臨床‧甄試課程
  • 物治師雲端課程
  • 放射師雲端課程
篇名
微生物學-腸道細菌科(三)
重要考點
大腸桿菌是腸道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好氧或兼性好氧菌。每人每天從糞便中平均排出1011 ~ 1013 個菌體。大部分菌型不致病,能合成人體所需及有益的維生素B和K菌型;少部分菌種能致病。
說明
沙門氏菌
細菌界
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
γ-變形菌綱 (γ-proteobacteria)
腸桿菌目 (Enterobacteriales)
腸桿菌目科 (Enterobacteriaceae)
埃希氏菌屬 (Escherichia)
大腸桿菌 (E.coli)
性狀及特點
大腸桿菌是一種G(-)細菌,是一種具有肽聚糖細胞壁的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僅是擬核,無芽孢,大多數有鞭毛,能運動;有些菌株有多糖類包膜;有普通菌毛與性菌毛;胞質中只有簡單胞器,如核糖體、質粒(plasmid),質粒常作為基因工程中的載體;此外,大腸桿菌對磺胺類、鏈黴素敏感,但易由帶有R factor的質粒轉移而獲得耐藥。在選擇培養基上可形成有顏色、直徑2~3mm的光滑型菌落;有些菌株在blood agar上可產生β型溶血;當糞便接種在伊紅美藍(Eostm-Y and Methvlem blue,EMB)培養基上一天後,大腸菌種能使乳酸醱酵,以此與志賀氏菌種區別;而且伊紅美藍染料遇大腸桿菌菌落時,則呈深紫色,並有金屬光澤。另外,膽鹽、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典型大腸桿菌IMViC試驗為(+ + - -)
【註】IMViC試驗可作為腸道桿菌科中主要組別之鑑定。
   I:引垛(indole)試驗
   M:甲基紅(methyl red)試驗
   Vi:伏普(Voges Proskauer)試驗
   C:檸檬酸鹽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試驗。
抗原構造
大腸桿菌有O、K、H、F四種抗原,其中,O抗原與H抗原是區分大腸桿菌的重要依據。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如O111:K58:H2:
  1. O抗原(抗原,somatic antigen):為LPS成分,與腹瀉有關,也是分群的基礎;
  2. K抗原是莢脂多糖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
  3. F抗原與菌體的粘附作用有關;
  4. H抗原是鞭毛抗原(flagellar antigen);
致病因素
  1. 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CF):包括菌毛黏附素(Adhesin)和定居因子抗原(CFA)。黏附素可使菌體粘附在宿主腸壁或泌尿道上;CFA-Ⅰ及CFA-Ⅱ引起腹瀉,因其具有較強免疫原性,可刺激宿主產生特異性抗體。
  2. 腸毒素: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可釋放的外毒素。
    (1) 不耐熱腸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I及LT-II):為大分子蛋白質,65℃經30分鐘即失活,具免疫原性,與霍亂毒素相似。LT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可使胞內ATP轉化cAMP,cAMP↑引起小腸液體過度分泌B亞單位起黏附作用,與腸上皮細胞膜表面的神經節苷脂(GM1)受體結合
    (2) 耐熱腸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A及ST-b):為小分子量分子,100℃經20分鐘仍不被破壞,免疫原性弱,與霍亂毒素無共同的抗原關係。ST可使胞內cGMP增加而引起腹瀉
有些致病大腸桿菌 ( 如 EPEC 和 EHEC ) 還可產生志賀樣毒素 ( Shiga toxins,Stx-1 及 Stx-2) ,又稱 vero 毒素。
流行病學
大部份感染為內源性,即宿主抵抗力弱時,正常菌叢失調造成感染:造成30%敗血症,80%尿道感染,以及開發中國家的胃腸炎。
分類
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 5 類:
  產毒性大腸桿菌 (ETEC) 致病性大腸桿菌 (EPEC) 侵襲性大腸桿菌 (EIEC) 出血性大腸桿菌 (EHEC)
流行病學 食用被糞便污染食物和水,造成嬰兒下痢和旅行者下痢 低度開發國家中,造成嬰兒下痢的主因,高度傳染性,嚴重者可致死 主要在大兒童及成人中致病。污染水和食物可致暴發性流行 食入未經煮熟的碎牛肉、牛奶、果汁。 O157:H7 大腸桿菌是與公共衛生有關的最重要類型
臨床表現及特點 輕度水瀉,噁心,腹痛,低熱, 常為自限性,一般 2 ~ 3 天即愈。也可呈霍亂樣腹瀉 發熱、噁心、嘔吐、非血便 先水樣下痢,再發展為血便,伴發熱、腹痛,可能形成大腸潰瘍而裏急後重,出現膿血便。因與志賀菌有類似生化特性,故也稱作痢疾樣大腸桿菌 在已開發國家造成下痢 ( 腹部絞痛和腹瀉 ) 、出血性大腸炎 ( 嚴重腹痛、血便 ) ,多數是 10 天內自限性; 10% 可併發溶血尿毒症候 ( HUS) (hemolytic uremia syndrome ) ,表現出急性腎衰竭、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其中急性腎衰竭是 5 歲以下兒童死亡主要原因
下痢主要原因 腸毒素 LT-1 及 Sta 是引起水樣下痢主因 藉第三類分泌系統,將 Tir 插入小腸上皮細胞膜,以便細菌的黏附素接合;類志賀毒素引起上皮細胞病變,纖毛破壞,吸收力下降 不產生腸毒素,而主要是侵入大腸粘膜黏膜內增殖 ( 因其具有入侵基因的 (pInr) 質體,故能進入細胞質中增殖) 。細菌死亡後釋放出內毒素,使細胞蛋白溶解,刷狀緣受損,發生潰瘍、出血 腸毒素或類志賀毒素 ( Shiga toxin) 造成上皮細胞病變,纖毛破壞,吸收力下降
其他尚有凝集性大腸桿菌(EAEC),可在低度開發國家造成一種嬰兒持續性水樣下痢。EAEC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其不侵入腸上皮細胞,不產生腸毒素,也無志賀樣毒素。最特徵性是具備與Hep-2細胞粘附的能力,故也稱Hep-2細胞粘附性大腸桿菌。藉AAF-I和AAF-II基因作用,菌體會自動堆積成磚塊狀。另外,能刺激黏液產生,使纖毛變短,單核球浸潤和出血。
引起疾病
大腸桿菌除了可引起急性腹瀉之外,尚可引起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也可引起膽囊炎、闌尾炎、敗血症(Septicemia)等。大腸桿菌和B群鏈球菌是引起出生30天內的新生兒患大腸桿菌性腦膜炎的主要原因
大腸桿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1. 糞便標本直接接種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
  2. 血液需先經肉湯增菌,再轉種血瓊脂平板。
  3. 尿液、膿液、腦脊液可同時接種血瓊脂平板及選擇性培養基。另外,尿液必須每毫升尿含菌量≧100000時才有意義。
37℃孵育18~24小時後,觀察菌落,然後塗片、染色、鏡檢,並一系列生化反應進行鑒定。EPEC須先作血清學定型試驗。必要時測定腸毒素。
衛生學檢查
大腸桿菌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源、食品等。故對飲水、食品、飲料進行衛生細菌學檢查。大腸菌群數是每1L飲用水中不得超過3個大腸菌群;細菌總數是每1L升飲水中不得超過100000個。
治療
普通大腸桿菌所引起化膿性炎症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療;產毒素性大腸桿菌(ETEC)引起的腹瀉,一般不需抗生素,主要以支持療法、糾正水和電解質的丟失、對症治療為主。
相關考題
1.下列細菌,何者最少造成菌血症?< 96-1-43 >
  1. 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2. 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
  3. 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4. 傷寒沙門氏菌( Salmonella typhi
解答:B

2.腸內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細菌對下列何種糖類的發酵能力,常被用來作為初步鑑定之用?< 96-2-40 >
  1. 葡萄糖 ( glucose )
  2. 蔗糖 ( sucrose )
  3. 乳糖 ( lactose )
  4. 阿拉伯糖 ( arabinose )
解答:C

3.細菌內毒素(endotoxin)的產生來自:< 96-2-42 >
  1. 細菌代謝產物
  2. 纖毛
  3.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
  4.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
解答:D

4.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最常見者為:< 99-1-43 >
  1. 腸穿孔(intestinal perforation)
  2. 腦膜炎(meningitis)
  3. 急性腎絲球腎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4.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解答:D

5.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所引起各種不同型態腹瀉症(diarrhea)主要取決於:< 100-1-46 >
  1. 共同感染的其他細菌之種類
  2. 此菌的體表抗原性
  3. 宿主的免疫力
  4. 此菌所產生的毒力因素
解答:B
關鍵詞
微生物學、腸道細菌科、大腸桿菌、維生素B、好氧菌、腸毒素、志賀樣毒素、急性腹瀉、基礎醫學教室

想瞭解高點醫護相關課程,

請填妥下列相關資料,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詢問課程內容:

姓名: 電話: Email: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 (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