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機轉
首先我們要重點複習頭痛的發生機轉。造成頭痛的原因和發病機轉很複雜,腦內、腦外痛覺敏感結構受牽拉、以及伸張、壓迫或炎症等的刺激就可以出現各種形式、不同部位的頭痛。在發生頭痛的過程中有致痛的
P substance、5-HT、神經激肽A、血管活性腸肽(VI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及前列腺素E(PGE)等參與其中。詳述如下:
一、牽引性頭痛 腦內血管的牽拉或移位時出現頭痛,叫做牽引性頭痛,主要常見於下列 3 種情況:
- 腦內占位性病變:腦腫瘤、血腫、膿腫等;
- 腦內壓增高:腦水腫、靜脈竇血栓、腦積水、腦腫瘤、腦囊蟲壓迫堵塞等影響腦脊液循環;
- 腦內壓降低:有時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後,由於CSF流出較多,腦內壓降低,使腦內靜脈竇及靜脈擴張或牽引引起頭痛。
二、血管擴張 腦內外感染、代謝性疾病(低血糖、高碳酸血症、缺氧)、中毒性疾病( CO 中毒、酒精中毒)或腦外傷、急性突發性血壓升高(嗜鉻細胞瘤、急性腎炎)引起腦內、外動脈擴張時可引起頭痛。
三、腦膜炎刺激 腦內炎症性滲出物,如腦膜炎或出血性疾病的血液刺激腦膜水腫、牽引腦膜而發生頭痛。
四、頭頸部肌肉收縮 由於頭頸部肌肉收縮引起的頭痛叫做肌肉收縮性疼痛,分為 2 型:
- 原發性:原因不明,即緊張性頭痛,頭頸部肌肉因緊張而持久的收縮;
- 症狀性:由於頸部疾病引起反射性頸肌收縮,如頸部外傷、頸椎骨性關節炎、頸椎間盤病變等。
五、神經刺激或病損 腦、頸神經壓迫性病變或炎症,如三叉神經炎、枕神經炎、腫瘤壓迫。
六、放射性頭痛 眼耳鼻、副鼻竇、牙齒、頸部等處的病變,可擴散或反射到頭部和面部,產生頭痛。
七、神經活動障礙 引起痛覺閾值下降、血管的自律神經調節不良等。見於神經症。
八、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 由於大腦皮層或下丘腦放電所致,EEG可見癇性波及慢波;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抗癲癇藥可預防部分頭痛性發作。
另外,循證醫學發現,功能性頭痛占頭痛的 80% 以上,
功能性頭痛以緊張性頭痛(或神經性頭痛、心源性頭痛或精神性頭痛)和血管性頭痛為主。這兩種頭痛的主要誘因及發病機轉都和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是跨神經、精神兩學科的最常見之心身疾病。
從以下各個項目來比較緊張性頭痛與叢發性頭痛,很容易混淆,考試中經常出現,大家留意噢!
|
緊張性頭痛 (Tension headache) |
叢發性頭痛 (C luster headache) |
簡介 |
頭痛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頭痛病人的 45% 。由于精神緊張等多種原因產生頭部、枕-頸部肌肉持續收縮引起的一種頭痛。 |
不同於偏頭痛,是屬於三叉自律神經頭痛。常主要是副交感神經興奮與交感神經抑制的結果,其中最常見的是流眼淚。 |
特點 |
肌肉收縮性頭痛和精神性頭痛所引起為多。常慢性、持續性、雙側枕-頸部和頭部緊束感、重壓感為特徵。 |
- 頭痛突然開始,無先兆症狀;頭痛常出現在半夜或午睡時,使病人突然驚醒;
- 週期性發作是其特點。每天發作的時間很固定,所以又稱為鬧鐘頭痛。若好發於夜晚,特別是入睡 90 min 後的第一個 REM 期。
- 在 1999 年,研究者以 PET首度証實叢發性頭痛病灶在下視丘。另外,Trigeminovascular system 被認為是叢發性頭痛之最後共同路徑。MRI 顯示,病患下視丘的 NAA/Cr 與 Cho/Cr 下降。
|
流行病學 |
青壯年居多,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為 4:5;多在 20 歲左右起病,隨年齡增長患病率增加。 |
發病年齡 20~50 歲,平均 30 歲,主要見於男性,男女之比為 4~5:1 |
誘因 |
心理因素如抑鬱、焦慮、心境不開闊等,是首發誘因;職業因素,交感神經興奮也是誘發因素之一。 |
可能與抽煙有相關,隨著女性抽煙人口的增加,女性病患近年也逐漸增加。 |
|
頭痛每次通常持續 30min~1 週,逐漸加重或整天持續不變。頭痛可持續數週或數個月;發作頻率以偶發或每天出現,在一天結束時加重,可以出現數年之久。 |
頭痛可持續 15min~3hr,一般在 30min 內;發作頻率不一,可為每二日 1 次至每日 8 次 。 |
理學檢查特點 |
- 多為雙側,位於後枕部、頂顳部,有時疼痛範圍廣泛。性質為鈍痛、脹痛、壓迫感、緊縮感,無搏動性,枕-頸部發緊、僵硬,轉頸時明顯,強度輕度至中度。
- 疼痛部位肌肉有壓痛點,有時牽拉頭皮也有疼痛,肌肉有僵硬感,有時可摸到 1 個或多個硬結,稱痛性結節。
- 不妨礙日常生活,如走動或上下樓梯時頭痛不會加劇。
- 疲勞、緊張、激動、焦慮、失眠或憂鬱可使頭痛加重。頭部前後屈伸時可誘發疼痛。
- 多數病人有頭昏失眠、焦慮或憂鬱,部分病人伴有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
- 頭痛侷限在一側,位於眼眶周圍、眼球後,可向額、顳部、下頜部放射,甚至發展至枕部和頸部,為尖銳性劇痛。頭痛達高峰時,患者常用手擊打頭部。
- 頭痛發作時常伴同側結膜充血、流淚、流涕及鼻塞、Horner 綜合征,不伴有噁心、嘔吐。
- 發作時常常坐立難安而到處走動(pacing),不同於偏頭痛的患者是需要休息的。
|
診斷標準 |
診斷主要依靠患者對頭痛部位、性質及發作的頻率描述。病患理學檢查及神經檢查均無異常,且病程已超過 1 年且腦部 CT 或 MRI 無異常。 |
臨床病史 + 週期性 + 一側嚴重頭痛 + 典型的自主神經症狀即可診斷。2004 年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二版 (ICHD-2) 的診斷標準如下:
- 至少有5次符合B~D項之發作。
- 位於單側眼眶、上眼眶及或顳部重 度 或極重 度 疼痛,若不治療則 可持續 15 min 至 3hr 。
- 頭痛時至少伴下列一項:
- 同側結膜充血或流淚;
- 同側鼻黏膜充血或流鼻水;
- 同側眼瞼水腫;
- 同側前額及臉部出汗;
- 同側瞳孔縮小或眼瞼下垂;
- 不安的感覺或躁動;
- 發作頻率為每二日 1 次至每日 8 次。
|
注意事項 |
國際頭痛學會(IHS)依發作的病程分為發作性(episodic tension- type,ETTH)緊張性頭痛與慢性(chronic tension-type,CTTH)緊張性頭痛兩種。 |
- 國際頭痛學會(IHS)依發作的病程分為發作性(episodic)與慢性(chronic)叢發性頭痛兩種。慢性為持續發作一年以上。
- 病患至少要一次神經影像學檢查,特別是 MR ,主要是除外蝶鞍部(sella)附近 Tumor,特別是腦下垂體瘤。
|
治療 |
因為發病機轉不清楚,在藥物選擇上主要採用 NSAID 以減輕症狀,如 Ibuprofen、Naproxen、Proquazone;另外,還有肌肉鬆弛劑(Eperisone)、鎮靜劑;酌情應用抗抑鬱藥如 Amitriptyline 。 |
- 急性發作時可用 100% 氧氣,每分鐘 8-10 L,持續 10~15 min,約有 80% 病患見效。
- Sumatriptan 皮下注射對急性發作很有效。
- 發作時可先服用兩週的 prednisolone (1mg/kg),同時可加上 verapamil、valproic acid、或鋰鹽,約 1~3 個月即可減藥或停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