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積病-高點醫護網
高點醫護網

篇名
糖原累積病
說明
觀念剖析
  糖原累積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GSD)是一類因轉位酶先天性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肝臟或肌肉組織病變為主,除V型為X連鎖隱性遺傳外,其餘均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常見於男性。發病率為1/20000~1/25000。
前言
  葡萄糖經腸道吸收後合成為糖原,並依據身體各器官的需要再分解成為葡萄糖。合成與分解的各階段都必須有特異性酶參與。如果這些酶出現先天性異常或缺乏時,葡萄糖的合成與分解就無法很好地進行,糖原就會在肝、心和肌肉內積存,造成糖原累積病。根據研究,糖原的合成與分解代謝必須的酶至少要有8種,由於這些酶缺陷所造成的疾病有12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臟疾病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組織損害為主。糖原貯積異常是共同的生化特徵,絕大多數是在肝臟、心臟、肌肉、腎臟等組織中糖原貯積增加。少數患兒只是糖原的分子結構異常,而糖原貯積正常
【註】
(1) Ⅰ型GSD,又稱為Von Gierkes Disease,因肝臟、腎、小腸的G-6-Pase活性很低或沒有活性,導致肝細胞及臟有肝醣堆積。
(2) Ⅱ型GSD,又稱為Pompes Disease,因缺乏分解肝醣的α1-4及α1-6 glucosidase,具致命性。
(3) Ⅲ型GSD,又稱為Forbes或Coris Disease,因缺乏去支酶(Debranching enzyme)而造成多糖堆積。
(4) Ⅳ型GSD,又稱為Andersons Disease或Amylopectinosis,因缺乏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造成早年心臟或肝臟衰竭。
(5) Ⅴ型GSD,又稱為McArdleSyndrome,因缺乏肌肉Phosphorylase,使肌肉細胞中有過多的肝醣堆積,且運動耐量很差,又稱作Myophosphorylase deficiency,glycogenosis。
觀念介紹
  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 6-phosphatase,G-6-Pase)是所有參與糖代謝的酶中唯一存在內質網內的酶,其編碼基因位在第17號染色體上,全長12.5Kb, 包含5個外顯子。G-6-Pase系統包括:
  1. 酶的活性單位;
  2. 穩定蛋白(sp);
  3. 將6-磷酸葡萄糖(6-P-G)帶入內質網腔的轉運蛋白(T1);
  4. Glucose從內質網釋出的轉運蛋白(gluT7);
  5. 內質網膜上的轉運蛋白(T2β),可使磷酸鹽通過膜。
因為遺傳變異,導致的上述系統中任一組成分的缺陷,使酶系統的活力受損,造成Ⅰ型 GSD ,是糖原累積病中最多見的,占總數的 1/4 。
本文主要是對常見的糖原累積病Ⅰ型作詳細總結。
  1. Ⅰ型 GSD 由於 G-6-Pase 系統的缺陷,6-P-G(Glucose-6-phosphate) 不能水解成 Glucose ,因此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不僅不能提高血糖濃度,反而使大量肝醣分解所產生的 6-P-G 進人糖酵解途徑;同時, 6-P-G 的累積,使大部分 1-P-G(Glucose-1-phosphate) 又重新再合成肝醣;
  2. 低血糖導致體內蛋白質分解,增加糖異生原料輸往肝臟,又加速了肝糖原的生成。
  3. 糖異生(Glycogenolysis)和糖酵解(Glycolysis)不僅使血中丙酮酸(Pyruvate)和乳酸(Lactose)含量增高,還大量生成了乙醯輔酶A,為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另外,脂肪的分解,使游離脂肪酸增高。這些最終導致高脂血症和肝脂肪。
  4. 6-P-D的累積促進了戊糖旁路代謝途徑(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生成過量的5-磷酸核酮糖(Ribulose 5-phosphate),進而合成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在轉移酶的作用下,一步步朝向嘌呤代謝,促使尿酸增加
臨床特點
  此病有哪些特點需要知道的呢?
一、新生兒期、嬰幼兒期表現:
  1. 重症患兒在新生兒期可出現嚴重低血糖、酸中毒、肝腫大等症狀;因肝臟腫大,不能很好地將肝醣分解為葡萄糖,因而血糖降低;當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便會引起痙攣,痙攣常在夜間發作(因為此時空腹時血糖是低下的),當長時間痙攣,則會損傷智力
  2. 輕症患兒在嬰幼兒期則有生長遲緩、肝臟持續增大、低血糖發作、腹部膨脹、腹瀉。鼻出血為常見症狀
二、徵候:
  身材明顯矮小,骨齡落後,骨質疏鬆,但身體各比例和智慧等都正常,肌肉鬆弛,四肢伸側皮下常有黃色瘤可見

三、實驗室檢查:
  1. 空腹血糖降低,乳酸升高,重症低血糖患者常伴有低磷血症
  2. 血清丙酮酸 (Pyruvate) 、三酸甘油酯 (TG) 、磷脂、膽固 (CHO) 和尿酸 (UA) 等均↑
  3. 肝功能大多正常
  4. 血小板黏附率和聚集功能低下
  5. X-ray :骨質疏鬆、腎腫大
  6. OGTT 呈現典型 DM 表現
  7. 胰高血糖素試驗:患兒血糖反應低平
  8. 半乳糖或果糖耐受試驗: Glucose 不升高,但血乳酸↑
  9. 分子生物學基因檢測:根據研究指出, G-6-Pase 基因第 83 密碼子上“ CpG ”是突變 hot point 。應用 PCR 結合 DNA 序列分析或 ASO 雜交能鑒定出近 9 成Ⅰ型糖原累積症患者攜帶的突變等位基因。可用於攜帶者的檢出和產前診斷
  以上列舉在臨床上可以診斷為Ⅰ型糖原累積病,同時具有肝組織的糖原定量增加和G-6-P活性低下則可確診,但損傷性大,可改用基因檢測可避免侵害性。
  本病的患兒如果沒有經過正確的治療,可以因為低血糖和酸中毒發作頻繁,常有體格及智慧發育的障礙。伴高尿酸血症的患兒在青春期經常會併發痛風。
治療
  本病的治療主要是飲食療法。
一般治療 日間多次進食,夜間給予高碳水化合物液體,目的是維持血糖在4~5mmol/L。此法可以消除臨床症狀,且還可以使患兒正常生長發育
基本治療 全靜脈營養(TPN):糾正異常生化改變和改善臨床症狀
  一般來講,學齡前或學齡兒童治療後身高每月增長 1cm 、肝臟逐漸縮小、無低血糖即視為好轉。經過上述治療後若能正常的生長發育,即使在成年後停止治療,大多不會再發生低血糖症狀了。
  最後要強調的,本病應該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家族史者可以基因檢測、或在孕18~22週進行產前檢查,對胎兒的肝做活組織檢查及測定 G-6-Pase 活性。
關鍵詞
糖原、糖原累積病、糖原代謝、隱性遺傳病、低血糖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