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鰓器的發生)
- 咽弓(Pharyngeal arch),又稱鰓弓(branchial arch),其與咽囊對頜面部及頸部的發育關係密切。顏面的演化是從兩側向中線方向發展的,於第二個月末,胚胎顏面初具人形。
- 在胚胎第4週時,在頭部兩側的間充質迅速增生,逐漸形成背腹走向的6對咽弓,呈左右對稱。前4對明顯。第1對和第2對咽弓生長較快,並在中線聯合。
- 相鄰咽弓之間的五對條型凹陷稱為鰓溝
- 在咽弓發生的同時,原始咽(原始消化管頭段)側壁內胚層向外膨出,形成5對咽囊,咽囊與鰓溝之間隔以薄膜,稱為鰓膜。原始咽尾側的一段原始消化管很短,日後延長成為食道。
- 咽弓、鰓溝、鰓膜、咽囊等統稱鰓器。鰓器在人胚時存在時間短暫。
- 咽弓內部中央是中胚層,逐漸分化出肌肉、神經、軟骨、血管;周圍有神經脊細胞圍繞中胚層。第一咽弓內有Mechel’s軟骨。第一咽弓內的神經發育為三叉神經,第二咽弓內的神經發育為面神經,第三咽弓內的神經發育為舌咽神經,其餘咽弓內的神經發育成迷走神經。
- 鼓膜的形成:鰓溝底部表面的外胚層與鄰近的中胚層和第1咽囊的內胚層共同組成。
- 頸部形成:由第2、3、4、6對咽弓發育而成。
- 舌根與會厭的形成:第2、3、4對咽弓腹側之間的間充質細胞增生,向咽腔突出,形成聯合突,聯合突的前、後面分別形成舌根與會厭。
(重點整理)
|
第一對 |
第二對 |
咽弓 |
與面部發育關係密切;又稱下頜弓。第一咽弓腹側部分迅速分叉為兩支,為上頜突與下頜突 |
與舌的發育有關,又稱舌弓;覆蓋第2、3、4鰓溝,形成頸竇;形成頸部一部分 |
鰓溝與鰓膜 |
鰓溝形成外耳道、第一鰓膜分化為鼓膜一部分 |
形成頸竇。若頸竇未消失,就形成頸部囊腫,甚至鰓瘺 |
咽囊 |
原始鼓室(primitive tympanic cavity)、咽鼓管(auditory tube) |
形成咽、齶扁桃體(palatine tonsil) |
|
第三對 |
第四對 |
咽弓 |
形成頸部一部分 |
形成頸部一部分;甲狀軟骨 |
咽囊 |
形成下甲狀旁腺(inferior parathyroid gland)、胸腺(thymus) |
上甲狀旁腺(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 |
|
第五對 |
第六對 |
咽弓 |
一過性出現 |
形成頸部一部分;杓狀軟骨、環狀軟骨 |
咽囊 |
形成細胞團,稱後鰓體(ultimo branchial body),後鰓體內細胞遷移進入甲狀腺內,分化成濾泡旁細胞 |
-- |
(註)左右下頜突癒合,發育為下頜與下唇;左右上頜突癒合,發育為上頜、上唇的外側部分、上磨牙。
(註)外側鼻突發育為鼻翼與鼻側壁;內側鼻突發育為人中之上唇正中部分;額鼻突下部組織細胞增生,形成鼻樑與鼻尖,額鼻突上部組織細胞發育為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