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嬰幼兒時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量相對比成人高。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就是因為患兒維生素補充不足、日光照射不夠,或其他疾病等因素影響,導致體內維生素D缺乏,鈣磷代謝失常,進一步使骨骼發育障礙或畸形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占總佝僂病95%以上,常見2歲以下的嬰幼兒;成人維生素D缺乏則表現為骨軟化症。
病因
- 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
- 日光照射不足;
- 生長過快;
- 外源性維生素D攝入不足;
- 疾病影響:肝、膽、腸、腎疾病;
- 藥物影響:如Phenobarbital、Phenytoin、Hormone;
維生素D來源、代謝和功能
( 一 ) 來源與代謝 外源性 ( 食物 ) + 內源性 ( 皮膚紫外線照射 ) 維生素D3 ↓ 肝臟 ( 經 25- 羥化酶羥化,生成 25-OHD) ↓ 腎臟 ( 再經 1- α 羥化酶羥化 ) ↓ 1,25 - (OH) 2 D3( 具有生理功能 ) ↓ 作用在腸、骨、腎 |
( 二 ) 維生素D生理功能: (1) 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 (2) 促進舊骨脫鈣,促進成骨作用 (3) 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 (4) 其它:參與細胞增殖分化和免疫功能的調控
【註】 |
血鈣正常值 8.8~10.8 mg/dl 血磷正常值 3.8~6.5 mg/d l ALP 正常值 145~420 U/L PTH 正常值 9~65pg/ml |
|
補充一下,甲狀旁腺素的作用(parathyroid hormone,PTH):
- 促進小腸對鈣、磷吸收;
- 促進舊骨脫鈣,使血鈣升高,不能促進新骨形成;
- 促進腎小管對鈣重吸收,抑制磷吸收。
發病機轉
維生素D缺乏 ↓ [ 鈣 ] * [ 磷 ] 下降 ↓ 成骨細胞不能鈣化 ↓ 骨樣組織堆積 方顱(squared skull)、串珠肋(rachitic rosary)、手鐲(bracelet)徵等 |
臨床表現
(一) 初期:神經精神症狀為主,枕禿(+);
症狀口訣:鬧、驚、汗、癢、禿(二) 激期:
- 神經精神症狀+骨骼症狀+血液生化改變(見下表);
- 發育遲緩(四遲):出牙遲、囟門晚閉、運動發育遲(條件反射差)、語言發育遲;
- 肌肉鬆弛,腹部呈蛙狀腹;
- 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呼吸道感染;
(三) 恢復期:臨床症狀消失,血液生化、X-ray漸正常
(四) 後遺症期:2歲後遺留骨骼畸形
激期骨骼一連串改變
年齡 |
部位 |
骨骼改變 |
3 ~ 6 個月 |
頭 |
顱骨軟化 |
7 ~ 8 個月 |
頭 |
方顱、前囟增大 |
~1 歲 |
胸 |
串珠肋、肋膈溝、肋緣外翻、雞胸、漏斗胸 |
|
脊柱 |
後凸、側彎 |
|
四肢 |
手鐲、腳鐲徵 |
>1歲 |
四肢 |
O、X形腿 |
|
激期血液生化的改變
項目 |
初期 |
激期 |
恢復期 |
後遺症期 |
血鈣 |
正常 ↓ |
|
|
|
血磷 |
稍低 |
↓ ↓ |
|
[ 鈣 ]*[ 磷 ] |
30~40 |
<30 |
均正常 |
ALP |
↑ |
↑↑ |
|
25-(OH)D |
↓ |
↓↓ |
|
|
診斷
具備以下條件:好發年齡符合、VitD來源不足、臨床表現符合、血生化結果異常、骨骼X-ray異常(如骨骺端鈣化帶消失、骨骺端呈杯口毛刷狀、骨骺軟骨帶增寬、骨質稀疏、皮質變薄等),查血清25-(OH)D<8μg/ml即可確診(正常值:10~50μg/ml)。
鑒別診斷
- 抗維生素D佝僂病:本病為性聯遺傳,也可是體染色體遺傳,多在1歲以後發病,2~3歲後仍有活動性佝僂病表現,血鈣多正常,尿磷↑,血磷↓。維生素D治療無效。
- 遠端腎小管酸中毒:患兒有骨折、骨痛、嚴重佝僂病表現,畸形嚴重,身材矮小,有代謝性 酸中毒、多尿(呈鹼性尿),血鈣、血磷、血鉀均↓,血氯↑。
-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血鈣、血磷↓,ALP↑,可有高氨基酸尿。
治療
- 補充維生素D:2,000IU~4,000IU/d VitD3,PO,1個月後給預防量(400IU/d);或VitD3 30萬IU,IM,3個月後予預防量400IU/d,PO。
- 鈣劑
- 矯正畸形:嚴重骨骼畸形,4歲後佝僂病已愈,進行矯形。
預防
圍生期要多戶外活動,並補充維生素D;嬰幼兒期:足月兒生後二星期,給400IU/d至2歲;雙胎、早產兒在生後1星期給800IU/d,3個月後改預防量400IU/d。另外,及時添加輔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