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骨科學-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臨床醫學教室
重要考點
髂脛束是由髖關節的屈肌、伸肌及外展肌群的筋膜匯聚而成的,起自髂嵴外側,向下延伸,附著於髕骨、脛骨與股二頭肌腱。
說明
(膝關節的基本結構)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形成髕骨股骨關節、脛骨股骨關節、脛骨腓骨關節。關節周圍包覆著關節囊、肌腱、韌帶,以維持良好的穩定度。在行走時,膝蓋會承受2~4倍的體重的負荷。其中:
- 前、後兩條十字韌帶:具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另外,前壁有髕韌帶,兩側有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有斜韌帶加強。
- 半月板關節盤: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大伸膝,可使半月板損傷。
- 股四頭肌和縫匠肌是穩定膝蓋重要的肌肉。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乃因重複膝蓋彎曲伸直時,膝外側骨性突起(bony protrusion)頻繁摩擦髂脛束(iliotibial band,ITB),進一步引起此束發炎、膝蓋疼痛。
髂脛束是由髖關節的屈肌、伸肌及外展肌群的筋膜匯聚而成的,起自髂脊外側,向下延伸,附著於髕骨、脛骨與股二頭肌腱(The iliotibial band is a thick band of fascia that is formed proximally by the confluence of fascia from hip flexors, extensors, and abductors. The band originates at the lateral iliac crest and extends distally to the patella, tibia, and biceps femoris tendon)。由於此症候群好發於跑步運動員,故又名“跑者膝” ,疼疼尤其在跑下坡路或爬樓梯時會加劇;另外,單車騎士(cyclists)、扁平足、O型腿、都可發生此症後群。
(治療)
- 口服藥物:包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此外,葡萄糖胺有助於軟骨修復。
- 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玻尿酸
- 物理治療:急性期建議冰敷,炎症緩解後可接受熱療、電療(如經皮電刺激、肌肉電刺激)、水療。
- 運動治療:可減輕體重以減少關節負荷,同時可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度。臨床實踐,加強髖關節外展肌的肌力訓練可以降低髂脛束摩擦症候群(Strengthening of the hip abductors has led to symptom improvement)的症狀。
- 輔具:在嚴重疼痛時,使用護膝保護膝蓋。
- 手術: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可進一歩實施手術放鬆髂脛束(urgical release of the iliotibial band)、或做關節整型、軟骨修復、人工關節置換。
相關考題
(問題來了)以下試題摘自考選部醫師專技考試題目
<98-1-68> 下列有關髂脛骨束摩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之敘述,何者有誤?
- 長期從事跑步運動者易罹患此疾病
- 疼痛易發生於膝蓋外側
- 疼痛易發生於髕骨肌腱
- 常須伸展運動治療病人之疼痛
解答:C
刊名
關鍵詞
髂脛束、髂脛束摩擦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