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禿頭(alopecia)又名脫髮,指頭髮因全身或局部疾病導致頭髮不正常過度脫落,一般常從前髮緣向後脫落,或頭頂部頭髮稀薄,直至整個頭皮頭髮全部脫落,常有家族傾向,出現於20~30歲的成人。男性占80%,稱男式脫髮(male pattern alopecia),女性占20%,稱女性式脫髮(female pattern alopecia)。
不同病人的脫髮形式及脫髮速度不同,但大多病程緩慢,可伴有脂溢性皮炎。有些較輕的患者只有兩鬢角處脫髮,頭頂部毛髮稀疏。
病因
其原因大致上可分為結疤或無疤二型兩種:
一、結疤型禿髮,此型毛囊已遭受破壞,無法再生新髮,故為永久性禿頭:
物理性因素 |
放射性脫髮,包括電磁波輻射、放射性鈷 60 、三度燒傷、嚴重凍傷等 |
化學性因素 |
染髮劑、強酸強鹼等傷害 |
傳染病 |
後期梅毒、毛囊深部細菌感染、深部黴菌病、嚴重的帶狀皰疹 |
皮膚病 |
盤狀紅斑性狼瘡、扁平苔癬病、假性簇狀禿 |
腫瘤 |
頭皮基底細胞癌 |
二、無結疤型禿髮:
生理性脫髮 |
嬰兒出生後數星期內常將頭皮與枕頭磨擦,或產婦在妊娠後期或生產後,頭髮快速脫落,但以後也會轉為正常 |
先天性遺傳 |
因為先天性毛囊發育不良,或 伴有外胚層缺陷者,如小汗腺、皮脂腺、牙齒及指 甲之異常 |
內分泌失調 |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副甲狀腺功能低下、腦下腺功能低下、更年期等 |
傳染性脫髮 |
見於頭癬、早期梅毒、麻風、急性傳染病發高燒之後 |
化學藥品 |
抗癌藥、抗凝血藥、避孕藥、巨量維生素 A 、鉈、氮芥等 |
營養不良 |
吃糖、鹽過多、蛋白質缺乏、缺鐵、缺鋅、缺 B 族維生素如 B2( 核黃素 ) 、 B3( 泛酸 ) 、 B6 和 biotin 等 |
重大事故 |
當遇到重大事故,會使許多頭髮同時由生長期提早進入休眠期,而在 2 ~ 3 個月後出現嚴重掉髮,但這種掉髮通常可自己痊癒 |
皮膚病 |
脂溢性皮炎、牛皮癬、異位性皮炎、 SLE 、嚴重 DM |
病理
最早的病理學變化是毛囊結締組織中毛板鞘下出現退化性改變,其血管周圍嗜鹼性變化,以後毛囊逐漸萎縮、變小,最終毛囊消失,留下硬化的結締組織。最後表皮變薄,表皮下微血管叢幾乎消失。真皮含硫的粘多糖沉積增多。
臨床表現
常出現於 20 ~ 30 歲的成人 |
男性占 80% ,女性占 20% |
男式脫髮: |
分佈在頂額部髮前緣,尤其額部兩側髮際,前額變高,尤以兩鬢角明顯,日後頭頂部一片光禿,僅枕部及兩側顳部保留剩餘的髮緣 |
女式脫髮:少見 |
一般是彌漫性頭髮脫落,以頭頂部位明顯,不會脫光,兩鬢角也很少脫髮 |
不同疾病脫髮型式及速度不同 |
但大多病程緩慢,有的可伴有脂溢性皮炎。輕者只表現為兩鬢角處脫髮,頭頂部毛髮稀疏 |
診斷與相關檢查
可根據家族史及禿髮部位等表現。女性會有彌漫性禿髮時須排外其他原因,如產後禿髮,或伴有其他疾病如貧血、 DM 、更年期等,再結合以下檢查:
1. 免疫功能的檢測:包括 IL-2 及其 Receptor 測定, T 淋巴球測定、 NKcell 測定等 |
2. 微量元素的測定 |
3. 內分泌檢測:如甲狀腺、腎上腺,腦下腺等處內分泌功能的檢測;檢測雄激素是否過多 |
4. 頭皮病理切片 |
5. 頭皮微循環檢測 |
6. 頸椎偏位 |
治療
促進身體健康的均衡食物,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多洗滌及外用刺激性藥物,注意毛髮衛生,並且從事適當的戶外運動和加強情緒的控制等。若禿頭伴有脂溢性皮炎可做以下相應處理:
1. 藥物治療 |
2. 手術植發 |
3. 戴假髮 |
4. 適當的護髮和整髮 |
5. 補充鐵質 |
6. 補充植物蛋白 |
7. 多吃含鹼性物質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
8. 補充碘質 |
9. 補充維生素 E |
而圓禿的治療方式大都在患部塗抹刺激劑,或是採用副腎皮質類酯醇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