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是屬纖維病毒科(family Filoviridae)。病毒的RNA是線性、無分段、負鏈單股。感染後可出現類似流感症狀,嚴重時會導致出血熱。目前以ZMapp藥物治療有效。
伊波拉(Ebola)是一群纖維病毒科(family Filoviridae)之伊波拉病毒屬(genus Ebolavirus)的病毒總稱。伊波拉病毒可透過血液、汗液、唾液、精液、尿液、嘔吐物或排泄物來傳染,但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扁蝠(bats)可能是病毒的原宿主。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約2~21天。臨床表現一開始可出現類似流感症狀,如fatigue、fever、headaches、sore throat、chest pain、shortness of breath、joint pain、muscle pain,甚至也會出現Vomiting、diarrhea、 loss of appetite、trouble swallowing、abdominal pain等表現,嚴重時會導致出血熱,故必須與登革熱區別。截至2014年4月WHO統計,全球感染伊波拉病毒發病後致死率約60%~65%。且尚無任何疫苗可以預防。
在電子顯微鏡下,伊波拉病毒呈現纖維病毒(filoviruse)的線形結構(filamentous particles),或許是實驗室純化技術的緣故,造成纏繞、環狀或分枝等外觀,讓其看起來就像牧羊人拐杖的形狀,或呈現出U字形或6字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徑約80 nm,長度約974~1086 nm,在組織培養可達1400nm。
病毒的中心結構由RNA基因、核殼蛋白,以及VP35、VP30、L等病毒蛋白組成,病毒表面有套膜,其來自宿主的細胞膜,而在套膜與核殼蛋白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
病毒的RNA是線性無分段、負鏈單股所構成(linear nonsegmented, single-strand, non-infectious RNA genomes of negative polarity),本身並不具感染性,其3端沒有多聚腺苷酸化(polyadenylated),5端也沒有加帽結構(capping),在此長度內包含19000鹼基對,負責編碼7個結構蛋白和1個非結構蛋白。病毒基因順序是3-UTR- NP - VP35 - VP40 - GP - VP30 - VP24 - L -5-UTR,兩端的非編碼區含有調節病毒轉錄 、複製、包裝的重要信號。基因組所轉譯的蛋白質與感染有關,包括NP核衣殼蛋白、VP35結構蛋白(與抗幹擾素作用有關)、GP跨膜糖蛋白(與病毒的侵犯及細胞毒性有關),以及VP24和VP40蛋白(與病毒的成熟和釋放有關)。
被病毒感染後,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單核巨噬細胞及肝細胞室主要受侵犯的細胞(the main targets of infection)。
現今已發現5種常見病毒類型,分別是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EBOV,最常見)、Bundibugyo virus (BDBV)、蘇丹伊波拉病毒(Sudan virus,SUDV)、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Taï Forest virus,TAFV),以及雷斯頓伊波拉病毒(Reston ebola virus)。
目前,FDA允許2種藥物用以對付伊波拉病毒感染,即ZMapp及TKM-Ebola (一種RNA interference dr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