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腫瘤有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分,發生在皮膚的癌可分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兩種不同類型,前者遠比後者危險。非黑色素瘤是表皮組織癌症,其中包含兩種形式,一種為鱗狀細胞癌(占1/4),源於皮膚表層扁平細胞;另一種是基底細胞癌(占3/4),源於基底細胞。
另外還有一種原位癌,是指瘤細胞局限於原來所在的表皮內。所有原位癌都是上皮性癌。目前,已知有三種病灶以原位癌的組織學特徵出現於皮膚,即鮑恩氏病(Bowen’s disease,BD)、Queyrat氏紅斑增殖病變、Bowen 氏樣丘疹病。研究發現,這些疾病有80%與HPV感染有關,尤其是HPV-16型的關連性更強。
疾病 | 外觀 | 組織學發現 |
---|---|---|
鮑恩氏病 (Bowen’s disease) |
典型損害為暗紅色斑塊,初為指甲大小,生長緩慢,數月至數年可長大如手掌大小,境界清楚,但邊緣不甚規則,表面附有少許鱗屑。易侵犯陰莖體和陰囊皮膚。10%患者幾年內可轉變為侵襲性鱗狀細胞癌,有30%遠處轉移到其他內臟 。 | 皮膚表皮增殖和有絲分裂旺盛現象,細胞異生明顯,胞核不成熟,大而深染。未穿透基底膜 |
Queyrat氏紅斑增殖病變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
一種位於龜頭包皮(glans&prepuce)的特殊鱗狀細胞原位癌型式(a particular typ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可見黏膜出現單一或多個具有紅色光澤、略為柔軟班塊,多出現在龜頭和包皮上。 | 與Bowen 氏病相似,故同樣有發展成侵襲性癌的潛力 |
Bowen氏樣丘疹病 | 多個紅色的丘疹性病灶,病灶可呈疣狀,易誤認為尖銳濕疣。 | 不同上述兩種情況,幾乎不會發展成為侵襲性癌 |
鮑恩氏病又稱原位鱗狀細胞癌,是一種表皮內鱗狀細胞癌前身。引起鮑恩氏病的可能病因很多,如曝露於太陽紫外線輻射(solar damage)、砷(arsenic)、煤、瀝青、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病毒感染(如HPV)、慢性皮膚損傷(chronic skin injury)及其他皮膚病(dermatoses)、長期治療牛皮癬、放射治療;另外,著色性乾皮病、基底細胞痣等罕見疾病也可增加Bowen氏病風險。
鮑恩氏病的典型皮膚損害為暗紅色、棕紅色斑塊,境界清楚,但邊緣不太規則,表面附有少許鱗屑(a gradually enlarging, well-demarcated erythematous plaque with an irregular border and surface crusting or scaling),大多單發,可發生在任何年齡,60歲以上老人最多,30歲以下少見,一般無自覺不適。身體皮膚任何部位皆可發生,以下肢多見,但手掌與足底卻是罕見。發生率而言,女性:男性=3:1。
若懷疑是癌症,可進行皮膚活體檢視----使用窄鑽來抽取較大組織樣本,或以解剖刀割取一片皮膚及周圍組織。手術中的冷凍切片對切除範圍決定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早期診斷出來鮑恩氏病,可用手術將病灶組織切除。以外科手術將局部病灶廣泛性切除常可達到治癒效果;其他尚有冷涷(Freezing)、燒灼(cauterization)、diathermy coagulation或雷射光摧毀等方式也可供選擇。
<94-2-50> 有關陰莖與尿道的疾病,下列何者是一種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102-2-53> 有關肛門的Bowen氏病(Bowen’s disease)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