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由大量的多極神經元所組成,相同類型的神經元聚集成群,形成界線分明的神經核,佔據不同節段,形成神經元柱。 19 50 年代, Rexed 等人研究,將全部脊髓灰質分成 10 個 神經核或 板層 ( lamina ) ,以羅馬數字 I~X 命名 ( 如下表整理 ) 。
了解灰質各層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後根的知識。後根進入帶在白質的後索與側索之間及灰質後角背側。每個後根有 6 ~ 8 個分支 ( 根絲 ) 進入脊髓,其軸突 (axon) 都分成內、外兩部分:
板層 ( lamina ) |
重點 |
---|---|
Ⅰ |
此層很薄,在後角的背側緣,層內含有 後角邊緣核 ( Posteromarginal nucleus) ,故又稱邊緣層, 在腰骶膨大處最清楚 ,接受後根的傳入纖維 |
Ⅱ |
•此層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經元組成,此層幾乎不含有髓纖維,因呈膠狀質樣,故稱 膠狀質 ( substantia gelatinosa) ,貫穿脊髓全長 |
Ⅲ |
此 層與 I 、 Ⅱ 層平行,神經細胞比 I 層的略大,細胞群較大,稱後角 固有核 ( nucleus ProPrius) 。 接受後根傳入纖維,其軸突連絡脊髓的不同節段,進入白質形成纖維束 |
Ⅳ |
神經細胞大小型態不一,仍有後角 固有核 ( nucleus ProPrius) ,也接受後根傳入纖維,其軸突連絡脊髓的不同節段,進入白質形成纖維束 |
( 註 ) 灰質 lamina I~VI 組成脊髓後角,發出的軸突向上與腦幹的三叉神經脊束核相連續,是皮膚對痛覺、溫覺、觸壓等刺激的一級傳入纖維和側支的主要接受區。 Lamina Ⅱ ~IV 都接受大量的後根傳入纖維,發出的軸突是參與複雜的多突觸反射通路的基礎。
板層 ( lamina ) |
重點 |
---|---|
Ⅴ |
主要位於後角頸部,分為內、外二部分,但除了胸髓以外。外側部占了 1/3 ,與纖維交錯排列與白質分界不明顯, 形成所謂網狀結構 ,在頸髓很明顯;內側部與後索分界清楚。本區除接受後根傳入纖維外,還接受來自大腦皮質運動區、感覺區、皮質下組織的下行纖維,並終止於此,與 調節運動有關 。另外,本區細胞發出纖維交叉到對側白質,然後再上行, 組成脊髓丘腦束的大部分 |
Ⅵ |
一般僅見於頸、腰膨大部,位於後角基底部。此部接受後根 本體感覺性初級傳入纖維 ,纖維較粗。另外與 lamina Ⅴ一樣,也接受來自大腦皮質運動區、感覺區、皮質下組織的下行纖維,具 調節運動功能 相關 |
Ⅶ |
佔據灰質中間帶大部分。在頸膨大和腰膨大, lamina Ⅶ還伸入前角。此層內有一些重要且容易分辨的核團,包括: •中間內側核 (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在 lamina Ⅶ最內側,緊鄰 lamina Ⅹ外面,脊髓全長都有中間內側核, 接受來自後根傳入的內臟感覺纖維 •中間外側核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位於 T1~L3 的側角,是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細胞體所在處 ,然後發出纖維,經前根,進入脊神經,再經白交通支匯入交感神經幹 •胸核 (nucleus thoracicus) :也稱背核或 Clarke 柱,位於後角基底部內側,此核境界明顯,只有在 C8~L3 才能發現。 發出纖維,在同側白質側索形成脊髓小腦後束上行 ,終止在小腦處 •骶副交感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 :位於 S2~S4 的外側部,是盆腔臟器的副交感節前神經元細胞體所在處,發出纖維構成盆腔內臟神經 |
Ⅷ |
位於前角,細胞是中間神經元,是大量來自各級腦部的下行纖維 ( 如內側縱束,前庭脊髓束、網狀脊髓束 ) 終止的部位;另外,發出纖維至 lamina Ⅸ,或興奮γ -neuron 去影響雙側的α - 運動神經元 |
Ⅸ |
•位於前角的最腹端,由前角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所組成 •前角運動神經元有兩種,一型是大型細胞,為 α -motor neuron ,其纖維支配梭外肌纖維,直接引起關節運動 ;另一型是小型細胞,為 γ - motor neuron ,支配梭內肌纖維,其與肌張力 (muscle strength) 的調節有關。 當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會造成其所支配的骨路肌癱瘓、萎縮,肌張力、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在頸膨大與腰膨大處形成內、外兩大群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內側群又稱 前角內側核,支配軀幹部肌肉 的肌張力和腱反射;外側群又稱 前角外側核,支配四肢肌肉 的肌張力和腱反射 |
Ⅹ |
圍繞中央管的一個區域,某些後根傳入纖維終止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