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皰疹性咽呷炎(herpangina)是由腸病毒引起的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發熱性疾病,其病毒主要是A組柯薩奇病毒,偶爾也有其他腸病毒。疾病特徵是急起的發燒和咽喉痛,在軟齶的後部、咽、扁桃體等處可見紅色的紅暈,周圍有特徵性的小水泡疹或白色丘疹(即淋巴結節)。大多數症狀比較輕。
病原體 |
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組 (1~6,8,10,22型)、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B virus較多見 |
發生人群 |
常見於1~7歲的兒童,此病家中傳播率高達90%以上 |
好發季節 |
多在夏季及早秋 |
病情進展 |
經2~14 天的潛伏期後突然發病,表現發燒(38.5~40℃)、頭痛、喉嚨痛、吞咽困難、無味口,有時頸部強直,持續4~5天後在口腔前顎、軟顎、扁桃體、咽部位出現1~2mm大小的丘疹或水泡,周圍繞有明顯的紅暈,逐漸可相互融合,水泡擴大破裂,形成淺表性潰瘍。經5~10 天左右可恢復正常 |
結果 |
嚴重症者可併發肺炎、腦炎或心肌炎,甚至出現肺水腫或肺出血,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以嬰幼兒死亡率最高 |
2、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病毒引起的一種以發燒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除此以外,病毒還可侵犯到Respiratory system、CNS等部為,引起肺水腫、腦炎、心肌炎等症狀,病況嚴重者甚至死亡。大多數預後良好,一般可在5~7天痊癒,屬於自限性疾病。
該病好發在夏秋季,最常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性極強,易導致流行或暴發。潛伏期一般3~7天。 病原體是腸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組的4、5、7、9、10、16型,柯薩奇病毒B組的2、5型;部分伊柯病毒(ECHO-viruses)和腸病毒71型。但最常見仍為柯薩奇病毒A組(Coxsackie virus A Group) 之l6型(CA16)及腸病毒之71型(EV71)。
分級 |
臨床特徵 |
治療方案 |
1期 |
口腔潰瘍,手、足、膝蓋、臀部出現皮疹 |
對症治療 |
2期 |
無菌性腦膜炎,表現頭痛、肌陣攣(myoclonus),腦脊液細胞數增多;或出現脊髓灰質炎樣症候群,出現急性肢體無力,減反射減弱,肌力下降 |
對腦壓高者給予滲透性利尿治療,對水負荷過重者用Lasix;對抽搐者用抗驚厥藥物治療;靜脈用IVIG;監測BP、SaO2、glucose、Glasgow Coma評分 |
3期 |
出現肺水腫、肺出血CXR表現 |
3A:ICU治療(限制液體、氣管插管,機械正壓通氣) |
(疱疹性咽呷炎與手足口病比較)
|
Herpangina |
HFMD |
病原體 |
Coxsackie virus A Group (1~6型,8,10,22型)、Herpes virus、EBV較多見 |
Coxsackie virus A Group(4、5、7、9、10、16型)、Coxsackie virus B Group2、5型;ECHO-virus和腸病毒71型。最常見為柯薩奇病毒A組l6型(CA16)及腸道病毒71型(EV71) |
潛伏期 |
2~14 天 |
3~7 天 |
病變部位 |
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 |
口腔、手、足、膝蓋、臀部 |
發病人群 |
常見1~7歲的兒童 |
常見5歲以下的兒童 |
症狀 |
急性發熱和喉痛,在軟齶的後部、咽、扁桃體等處可見紅色的紅暈,周圍有水泡疹或白色丘疹。 嬰兒則常發生嘔吐 |
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