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剖析
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殊榮頒給兩位科學家在幹細胞領域的突破。
介紹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幹細胞的生長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的觀念已是根深蒂固。30年代,斯培曼早就發現,一種細胞要轉化為另外一種細胞,需要其周圍細胞的誘導。但是,今年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殊榮的兩位科學家約翰‧伯特蘭‧格登 ( John Bertrand Gurdon ) 和日籍山中伸彌 ( Shinya Yamanaka ) 他們發現,成熟專職的細胞可以透過技術改造,讓細胞重新編程,成為具有胚胎幹細胞功能。這個新的研究成果,徹底改變我們對細胞生長的認識,或許有朝一日,這些技術可應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糖尿病,甚至不孕症治療。
約翰‧伯特蘭‧格登 (John Bertrand Gurdon) |
- 從事脊椎動物分化過程中的核質關係之研究,專注於細胞核移植及克隆。核移植技術是一種把成熟的細胞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變為具有多種分化能力的細胞之過程
- 早在 1958 年,他把非洲爪蟾(xenopus)的腸上皮細胞核注入到用紫外線輻射破壞了核的同種動物的未受精卵中,少數發育為蝌蚪,甚至繼續發展為成熟的爪蟾。這技術後來應用於多利羊的誕生,被稱之為克隆技術
|
克隆羊多莉的培育 |
方法:
- 先取 A 綿羊乳腺細胞核;
- 再取出 B 綿羊成熟卵細胞,破壞其細胞核,把取自 A 綿羊的細胞核植入,進行人工培養,形成早期胚胎;
- 再把早期胚胎植入 C 棉羊的子宮中,一段時間後分娩
|
山中伸彌 (Shinya Yamanaka) |
在 2006 年,他成功從成年老鼠的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造出「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次年從成年人皮膚組織取得纖維組織母細胞,植入四種遺傳基因,成功獲得 iPS cells,再應用技術讓其變回與胚胎幹細胞(ES cell)功能相同的原始細胞階段,並繼續增生分裂。這種方法無需從胚胎獲取細胞,一方面避免在道德上的爭議,另一方面幹細胞從患者本身皮膚取得,進行移植和誘導分化,比用胚胎細胞更安全,可避免排斥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