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Whipple病最早在1907年由Whipple提出,是一種罕見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又稱腸道脂肪代謝障礙,多見於30~60歲男性,臨床以腹瀉、吸收不良、體重減輕多見,也可出現咳嗽、胸膜痛、貧血、皮膚色素沉著、多發性關節痛和關節炎等表現,也可累及心、肝、眼等器官而出現相應臨床症狀;神經精神方面症狀,如進行性癡呆、核上性眼肌麻痹、肌陣攣三聯徵,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眼球震顫、構音障礙等小腦症候群,眼-咀嚼肌節律性運動(OMM)等。若經空腸粘膜活檢可發現黏膜固有層含有糖蛋白的泡沫狀巨噬細胞顆粒,
PAS染色呈陽性,尚有淋巴管擴張及絨毛擴張或萎縮;經電子顯微鏡檢查證實,這些顆粒是一種Whipple桿菌所組成,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
治療與預防
疾病呈進行性,若未治療可致死。予Chloramphenicol、Tetracycline、Sulfasalazine、Ampicillin、Baktar等抗生素後症狀可很快改善,細菌消失後,PAS陽性的巨噬細胞可存在多年,組織學恢復約2年,且易復發。因病原菌室經口而入,故注意飲食衛生是預防本病的基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