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鼻竇癌約佔全身癌症的0.44%,頭頸部癌症的3.3%,比較罕見,且鼻竇癌的早期症狀和鼻竇炎、慢性鼻炎症狀極為類似,所以很難早期發現,容易疏忽。多見於老年人,男:女=2:1。最常見鼻竇癌發生於上頜竇,其次為篩竇,蝶竇最罕見。研究顯示,鼻竇癌可能與接觸硬木屑(hardwood dust)、鎳屑,或吸入有毒氣物質,如戴奧辛、香菸、亞硝胺(nitrosamine)有關。
鼻竇癌最常見的組織病理是鱗狀細胞癌(Most sinus cancers ar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其他依次分別是唾液腺癌、惡性淋巴瘤、肉瘤(sarcomas)、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s)。
鼻腔中有上、中、下三大鼻甲,並有四對鼻竇:
上頜竇(Maxillary Sinus) | (1)四對鼻竇中體積最大的一對 (2)上頜竇位於上頜骨,開口位於中鼻道 |
額竇(Frontal Sinus) | 位於眼睛之上的額骨,開口位於中鼻道 |
篩竇(Ethmoid Sinus) | (1)鼻竇中解剖關係最複雜、變異最多 (2)發育過程中,最先到達成人的大小 (3)前組篩竇開口位於中鼻道;後組篩竇開口於上鼻道 |
蝶竇(Sphenoid Sinus) | (1)居鼻腔最上後方 (2)蝶竇開口於上鼻道後上方的蝶篩隱窩 |
鼻竇癌早期症狀不是很明顯,常見是流鼻水(runny nose)、單側鼻塞、充血(congestion)、鼻涕倒流(postnasal drip)、鼻涕中有血(Nosebleeds)、顏面麻木感或疼痛(pain under the eyes or above the eyebrows)、耳痛(earache)、牙痛鬆動等,容易被誤診為慢性鼻竇炎或上頜牙科疾病;當診斷確定時,疾病往往都已經發展到末期,出現眼球膨出、複視、牙關緊閉、顏面變形等情況。
鼻竇癌少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但局部病灶往往廣泛,所以診斷時有80%患者已是第三及四期了。
- 病理組織切片:可藉前鼻鏡、鼻竇內視鏡、軟式光纖內視鏡來完成。
- 鼻腔鼻竇或頭頸部的CT、MRI,以及CXR、腹部超音波、全身骨掃瞄:判定目前腫瘤仍局限或已有遠端轉移等。
鼻竇癌通常以手術切除+術後放射治療為主。有時為保留患者外觀,會先考慮放射線治療為主,若失敗才以外科手術。手術視腫瘤範圍、大小而定,如鼻竇內視鏡腫瘤切除、全上頜竇合併眼眶摘除、顱顏切除術等。若頸部有癌轉移,則手術時應合併頸部廓清術。若已經全身轉移,則採姑息療法以減輕病患痛苦,延長患者生命為考量。
鼻竇癌不易早期發現,且因害怕手術造成顏面傷殘,患者未能及早治療;此外,術後容易局部復發又是一大難題,術後前2年為復發高危險期。第2期患者,手術治療5年的存活率可達到70%,而晚期病例的5年存活率約40~50%。
<95-2-33> 69歲男性病患主訴兩個多月前開始有上臼齒鬆動,經拔除後,傷口無法癒合,最近2週來右側臉頰有持續性疼痛,右眼有突出及複視的現象,而且嘴巴張開困難,病人的病灶最有可能為何?
- 鼻咽癌
- 鼻竇癌
- 硬顎癌
- 鼻腔癌
<96-2-22> 下列有關鼻及鼻竇惡性腫瘤敘述何者正確?
- 發生性別男女比約為1:1
- 硬木屑(hardwood dust)與篩竇腺癌的發生具有特別的關聯性
- 發生位置最常見於篩竇,其次為上頜竇
- 以未分化癌佔大多數
<註>正確解答是上頜竇,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男女比約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