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時事-狂犬病來了?!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100%,但如果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的風險。
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的病例,2002年及2012年各發生一例自中國大陸境外移入病例,2013年發生一例自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1961年後不再有動物病例,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3年公布國內野生鼬獾與錢鼠檢出狂犬病毒,並將南投縣魚池鄉、水里鄉...、雲林縣古坑鄉、臺東縣東河鄉、臺東市...、臺中市新社區、霧峰區...、臺南市南化區、楠西區...、高雄市田寮區、旗山區...、嘉義縣番路鄉、阿里山鄉...、花蓮縣卓溪鄉、池上鄉...等,列為狂犬病首要及次要風險地區。
|
前言
許多種類的病毒皆可引起神經系統損傷,統稱為神經系統相關病毒,如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脊隨灰白質炎病毒(Polio virus)、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71)、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等。此次僅介紹狂犬病病毒,其餘會在其它章節描述。
病原體介紹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桿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屬(Lyssavirus),具有
單股不分節負鏈RNA
(ssRNA),外層是脂質雙分子層外膜及結構蛋白外殼所構成,是桿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中唯一對人類致病的病毒。
其對環境的抵抗力極弱,在甲醛、汞、碘酒、乙醚、酸鹼環境下會很快失去活性,也容易受到熱和紫外線殺滅。
臨床分期與表現
狂犬病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四期:
潛伏期 |
在人體的潛伏期約 2~16 週以上。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或傳染性。 |
前驅期 |
約持續 1~4 天,多數人可出現發燒、乏力、不安、全身不適、噁心、咽喉緊縮感,在傷口周圍有麻木、發癢、刺痛感;患者 尤對風、光、水聲、疼痛等刺激特別敏感。 |
興奮期 |
約持續 1~3 天,症狀明顯,並可出現精神緊張、痙攣、幻覺、譫妄。由於第 9、10、12等腦神經核受影響,引起呼吸肌、吞咽肌痙攣;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大量流口水與流汗、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散大、中樞性發熱、驚恐焦慮。 |
昏迷期 |
約持續 6~18 小時,興奮期後,痙攣抽搐逐漸停止,但只是短暫的迴光返照,接下來出現各種遲緩性癱瘓:包括肢體、眼肌、顏面部、咀嚼肌癱瘓,腹壁、提睾、膝腱等反射消失,迅速由安靜進入昏迷狀態。 |
病理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在肌細胞或結締組織增生(潛伏期),之後藉由Ach receptor進入peripheral nerves,沿axon到CNS、腦幹(brain stem)、小腦(cerebellum),引起diffuse encephalitis。病毒在腦內灰質大量複製繁殖後,沿autonomic nerves侵犯到唾液腺(Salivary gland)、角膜(cornea)、鼻黏膜、肺(lung)、皮膚(skin)等部位。因病毒對神經細胞具有親和力,所以,動物都會出現性格上重大變化。
狂犬病病毒會將脫棄的蛋白質外殼遺留在細胞內,聚集形成嗜酸性顆粒,稱內基小體(Negri bodies),普遍存在腦部及脊髓神經細胞內,對宿主造成損害。內基小體是狂犬病診斷的一個重要指標。
由實驗室分離出的新鮮病毒株,稱為街頭病毒(Street virus);在兔子腦中經數代培養後所得到的減毒株,稱為固定病毒(Fixed virus)。街頭病毒(Street virus)會在細胞質中出現包含體(Inclusion body)。
被咬傷口的處理
用雙氧水(H2O2)、碘酒(Iodine Tincture)、0.1%(Benzalkonium Bromide)、3%~5%肥皂水、清水、抗生素等充分清洗傷口,但不可用嘴吸傷口;較深傷口可以用注射器伸入傷口深部進行清洗,再用75%酒精消毒,繼之用濃碘酒塗擦。
局部傷口處理愈早愈好,就算晚1~2天也應盡速局部處理。最後別忘記打狂犬病疫苗,一般是連續注射疫苗14天(具有2年免疫力);此外,還可以在傷口附近注射狂犬病病毒抗血清(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