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兒科方面我們先從基礎知識開始談起,然後介紹生長發育。
年齡分期
一. 胎兒期:從受精卵形成到出生為止,共40周。
二. 新生兒期:自胎兒分娩出且臍帶結紮開始至出生後28天之間。此期具有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的特點。
三. 嬰兒期:自出生開始到1歲之前為嬰兒期。此期是迅速生長發育第一個階段。此期容易發生各種感染和傳染病。
四. 幼兒期:自1歲至滿3歲之前為幼兒期。斷乳和其他食物添加須在幼兒早期完成。此期意外傷害發生率非常高。
五. 學齡前期:自3歲至6~7歲進入小學前。
六. 學齡期:自小學始至青春期前。
七. 青春期:一般從10歲~20歲,女孩開始年齡比男孩早2年左右,結束年齡也是早如此。此期是生長發育第二次高峰階段。
一、生長發育規律的特性:
「生長發育」是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所謂「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
- 連續性、階段性的過程:
- 生後第一年內為第一個生長高峰,尤其是前三個月。
- 青春期為第二個生長高峰。
- 各器官生長發育不平衡:
- 腦在生後2年發育較快。
- 生殖系統發育在青春期。
- 淋巴系統在兒童期迅速生長,在青春期前達到高峰。
- 遵循規律性:
- 從上到下: 抬頭→抬胸→坐姿→站立→行走。
- 由近到遠:手臂→手指,從大腿→腳趾發育。
- 從粗到細:手掌抓握→手指拾取。
- 從簡單到複雜:畫直線→畫圓圈→畫圖形。
- 從低級到高級:聽看與感覺周遭事物→記憶思維與分析判斷。
- 個體差異性
二、體格生長常用指標與規律
- 一般常用的指標:
包括身高(或身長)、體重、坐高、頭圍、胸圍、上臂圍、皮下脂肪厚度等。
- 一般生長規律:
(1)身高或身長方面
- 身高(長):3歲以下必須仰臥位測量。立位與仰臥測量值可相差1cm。
- 嬰兒期和青春期為二個生長高峰階段。
- 出生時為50cm,生後第一年身長增加最快:前3個月約增加11~12cm,相當於後9個月的增加值。
- 1歲時約75cm。
- 2歲時約85cm;2歲以後身高每年增加5—7cm。下表是按公式計算年齡估算應有的身高(長)情況。
年齡 |
身高(cm) |
12月 |
75 |
2~12歲 |
年齡(歲)x6+77 |
- 頭長/身長(高): 在嬰幼兒為1/4,成人為1/8。
- 青春期時,男孩的身高增長開始年齡或高峰約晚女孩2年左右。
- 坐高: 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距離。
- 指距: 是兩上肢左右伸開時兩中指尖的距離。一般指距略小於身高(長)。
(2)體重方面
- 反映兒童生長與營養狀況的指標(最易獲得,但也是最容易波動的指標)。
- 計算藥量、靜脈輸液量。下表是按公式計算年齡估算應有的體重情況。
年齡 |
身高(cm) |
3~12月 |
[年齡(月)+9] / 2 |
1~6歲 |
年齡(歲)× 2+ 8 |
7~12歲 |
[年齡(歲)× 7—5] / 2 |
- 區分:
- 生理性體重下降 : 在出生後3~4日內體重下降達最低點,因胎糞排出、攝入不足、水分流失而,約3%~8%下降幅度。第7~10日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 出生後第1個月體重增加可達1~1. 5kg。
- 出生後3個月體重約等於出生時體重的2倍。
- 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kg),是生後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2歲~青春前期體重增長減慢,年增長值約2kg。
- 病理性體重下降: 體重下降超過10%或至第10天還未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3)頭圍方面
- 出生時頭圍約32~34cm。
- 1歲時頭圍約46cm。
- 2歲時頭圍約48cm。頭圍的測量在2歲以內最有價值。
- 2~15歲頭圍僅增加6~7cm。
(4)胸圍方面
胸圍代表肺與胸廓的生長。
- 出生時胸圍32cm。
- 1歲左右胸圍≒頭圍。
- 1歲~青春前期胸圍約為(頭圍+年齡—1)cm。1歲左右的頭圍的增加與胸圍的增加在生長曲線圖上會形成交叉,此交叉時間延後表示生長發育遲緩。
(5)上臂圍方面
- 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的生長情形。
- 可以評估5歲以下兒童的營養情況:
- >13. 5cm為營養良好。
- 12. 5~13. 5cm為營養中等。
- <12. 5cm為營養不良。
三、衡量體格生長常用的統計學表示法
- 均值離差法:
以平均值(X)±標準差(SD)來表示,通常以X±2SD(包括總體的95%)為正常範圍。
- 百分位數法:
用於測量值呈現「偏正態分佈」時。
等級劃分 |
離差法 |
百分位數位 |
上 |
> X+2SD |
> P 97 |
中上 |
X+(1SD~2SD) |
P 75—97 |
中 |
X±1SD |
P 25-75 |
中下 |
X-(1SD~2SD) |
P 3—25 |
下 |
< X-2SD |
< P 3 |
- 中位數法:
正態分佈時,中位數等於均數及第50百分位數。當測量值傾向於不完全正態分佈時,用中位數表示變數的平均比較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