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一般外科部分,課程會分成幾個章節,分批分次談論在考試中容易出題的重點
一、外科感染
雖然,各家醫院仍不遺餘力地透過各種途徑,如手術技術與預防性抗生素(prophylactic antibiotics)使用等來增強對感染的管控,但手術傷口感染仍舊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主要包括抗藥性菌種之出現、植入的器材和移植的組織手術之增加、老年手術病人之增多(老年人可能有慢性病、或免疫抑制疾病)等。
二、手術傷口感染
指手術後30天內有感染發生,症狀是傷口紅腫﹑發熱﹑疼痛﹑貫膿﹐而且縫口裂開。手術部位傷口感染又分為以下三種:
- ”表面”切口手術傷口感染
- ”深部”切口手術傷口感染
- 組織器官或腔隙傷口感染
Surgical wound 的分類,可分為
(1) 第一級/清潔傷口(clean wound):
- 指傷口無發炎且不是位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等;
- 傷口主要是密閉的,若需要引流也是採密閉系統。
(2) 第二級/清潔但易受污染傷口(clean contaminated wound):
指特別是在口咽、膽道、闌尾、陰道部位之手術傷口。
- 在控制情形下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之無污染傷口;
- 無感染證據或手術未造成重要裂縫。
(3) 第三級/污染傷口(contaminated wound):
- 指開放性、新產生的傷口;
- 在無菌手術下,切口有急性炎症反應但未化膿、腸道慣膿、手術造成裂縫如開胸直接心外按摩等情形。
(4) 第四級/骯髒傷口(dirty wound):
- 舊有的傷口有壞死組織存留、新傷口有感染、臟器穿孔等;
- 造成術後傷口感染之病菌在術前既已存在於此部位。
三、外科病菌感染
- 厭氧菌:
包括Bacteroides fragilis(最常見)及Clostridum(包括C. difficile、C. Perfringens、C. tetani、C. botulinum等)。
(1) C. tetani會造成痙攣性苦笑面容(risus sardonicus)及牙關緊閉(lockjaw)。
(2) C. difficile為G+,分泌外毒素,可致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一般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 5-10 天的病患約5-20%發生嚴重腹瀉,故又稱為CDIC (C. difficileinduced colitis),治療以vancmycin或metonidazole為主,兩者治療的反應率都高於90%,療效也相當,副作用及治療後的復發率也無明顯差異。
其中與CDIC 最相關的抗生素包括clindamycin、ampicillin、cepharosporins,其次是chloramphenicol、erythromycin等。此為重點中的重點,各位一定要記住喔!
- 真菌:
以Candida albicans最常見。
四、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
根據手術後感染可能的病原菌、手術範圍、手術部位與污染程度、手術持續時間等因素,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如下:
- 清潔手術:分兩種情況
(1)如疝(Herniaplasty)、乳房(Mastectomy)、甲狀腺(Thyroidectomy)、精索靜脈等一般中小清潔手術,原則上不用抗生素。
(2)如頭顱、心臟、頭顱、骨關節之大型清潔手術,一般於手術切開前1小時內(within 1 hour before incision)靜脈給Cefazolin Q8h(或Ampicillin)+ GentamycinQ12h。若手術時間較長,可於術中追加。術後超過24小時再給與抗生素,則無降低感染功效
- 清潔但易受污染的手術:
原則上手術當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時可延長至手術後48h。
- 污染的手術:
從手術前至手術後即按治療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則用藥。
小龍醫師的叮嚀
要減少手術後的傷口感染率,必須在手術前做好適當的預防措施,包括治療身體其他部位感染、戒煙、DM患者將血糖控制穩定、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糾正貧血、最好在手術室內使用電動式剃刀剃毛等等。
此部分考試考的不多,但也不可疏忽。在外科實習時也必定會用到的,所以把它當作一般概念來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