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剖析
骨密度(BMD)檢查是利用雙能X光吸光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測定髖關節或脊椎的骨質密度,以評估骨質健康狀態的一種方法。
前言
一、T 評分(T Score) DXA檢查可預測個體未來發生骨折風險高低的最重要判斷依據。若將DXA結果值與30歲健康成人的最佳骨密度或顛峰骨密度比較,算出一個比較值,稱為T評分。WHO根據骨密度值T評分,定義骨質疏鬆症的分級方式(如下表),T評分越負值,表示骨密度越低,骨質疏鬆症越嚴重,則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也越高;以2006年為例,台灣女性平均壽命為80.8歲,男性74.6歲而言,大約1/3的台灣婦女、男性約1/5會在一生中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的風險。
|
T -score |
意義 |
健康 |
0 |
表示骨密度等於健康人的平均值 |
正常 |
-1 S.D. ≦ T score < + 1 S.D. |
骨密度與健康年輕人平均骨密度相比,差異小於 1 個標準差 |
骨量減少或骨質不足 |
-2.5 S.D. ≦ T score < -1 S.D. |
骨質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密度,差值在 1 至 2.5 個標準差之間 |
骨質疏鬆 |
< -2.5 S.D. |
骨質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密度,差值達到或超過 2.5 個標準差 |
嚴重骨質疏鬆 |
< -2.5 S.D. |
骨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密度,差值超過 2.5 個標準差,且至少發生過 一個以上骨質疏鬆相關性骨折 |
二、Z 評分(Z Score) 若將個人測得的骨密度 與同年齡人 的平均骨密度進行比較,而非與 30 歲健康成人相比,其所得為 Z 評分; Z 評分有助於發現某種潛在疾病所導致的骨質流失。
因年齡較大之人,本來骨密度就會較低一些,若將某老人骨密度與同齡老人的平均骨密度進行比較,其結果可能會誤判骨質真實情況。因此,還是必須依據 T 評分來評估是否有骨質疏鬆。
引起骨量減少因素
遺傳 |
有家族史,尤其是母親 |
人種 |
白種人、黃種人>黑人 |
性別與體格 |
女性、年齡、體格瘦小 |
營養 |
攝取鈣質不足、有不良嗜好 ( 飲酒過度、抽煙、喝咖啡及茶過量 ) 、過度攝取鹽及蛋白質、過度減肥、日光照射不足或維生素 D 不足 |
疾病 |
兩側卵巢切除、性腺機能低下症、神經性食慾不振、糖尿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胃切除、壞血病、風濕性關節炎等 |
藥物 |
利尿劑、肝素、抗生素、類固醇 |
物理因素 |
長期臥床之運動不足、中風後肌肉麻痺等 |
哪些人需接受骨密度檢查?
人體在 35 歲以後開始老化;女性又在更年期之後,雌激素分泌減少,骨質流失更迅速,具統計,一般停經後的 5 ~ 10 年鈣質嚴重流失,每增加 1 歲,鈣質流失 0.5 ~ 1%。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建議 65 歲以上的所有婦女都應接受骨密度測試。不滿 65 歲女性,若較高的骨折風險(如正服用糖皮質激素藥),也應接受骨密度測試。以下為各年齡層人士對鈣質攝取建議量:
|
族群 |
每日鈣質需要量(毫克) |
未成年 |
出生至半歲 |
360 |
半歲至一歲 |
540 |
一歲至十歲 |
800 |
十歲至十八歲 |
1200 |
成年人 |
停經前的女性 |
1000 |
正在接受雄激素治療的女性 |
1000 |
停經後女性 |
1500 |
19 歲以上男性 |
1000 |
懷孕或哺乳的女性 |
19 歲以下 |
2000 |
19 歲以上 |
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