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 (1) 肝區疼痛 | 最重要臨床表現;呈持續性脹痛或鈍痛 | |
(2) 肝臟腫大 | 肝臟質硬,表面有結節感,邊緣不整齊,伴有壓痛 | ||
(3) 黃疸 | |||
(4) 肝硬化徵象 | 腹水迅速增加且難以治療,一般為漏出液 | ||
(5) 惡性腫瘤的全身表現 | 進行性消瘦、發燒、食慾不振、乏力、營養不良、惡液質 | ||
(6) 轉移灶症狀 | 可轉移至肺臟、骨、腦、淋巴結、胸腔等處 | ||
(7) 伴癌綜合征 | 主要表現為自發性低血糖症、紅血球增多症、高鈣血症、高血脂症、類癌綜合征 | ||
病理分型 | 大體形態分型:塊狀型、結節型、彌漫型 | ||
組織學分型:肝細胞型(最多見,約占 90%)、膽管細胞型、混合型 | |||
轉移 | 肝內轉移(最早、最容易):易侵犯門靜脈及其分支並形成癌栓 | ||
肝外轉移:血液轉移(最常見是肺)、淋巴轉移(肝門淋巴結最常見)、種植轉移 | |||
併發症 | (1) 肝性腦病 (2) 上消化道出血 (3) 肝癌結節破裂出血 (4) 繼發感染 |
||
AFP | 診斷肝細胞癌的標準: (1) > 500μg 持續 4 周,由低升高; (2) > 200μg ,持續 8 周 |
||
其他腫瘤標誌物 | AP 、GGT2、AFU、APT、AIF、M2-Pyk、AAT、ALD-A、ALP-1 | ||
影像學檢查 | 超音波 | 顯示 > 2cm 的腫瘤 | |
CT | 顯示> 2cm 的腫瘤;結合肝動脈造影,CT 可發現 1cm 以下腫瘤 | ||
MRI | 優於 CT | ||
肝血管造影 | > 1cm 腫瘤陽性率高,結合 AFP 診斷小肝癌 | ||
放射性核素顯像 | > 3 至 5cm 的腫瘤 | ||
治療 | 手術治療(根治手段) | 適應症: 1. 患者一般情況較好,無明顯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 2. 肝功能正常,或僅有輕度損害,按肝功能分級屬 Ⅰ 級; 或肝功能分級屬 2 級,經短期保肝治療後有明顯改善,肝功能恢復到 Ⅰ 級; 3. 肝儲備功能(如 ICG,R15 )正常範圍; 4. 無廣泛肝外轉移性肝癌癌灶腫瘤。 |
|
放射治療 | 不敏感 | ||
化學治療 | Doxorubicin 、Cisplatin 、Tegafur 有明確效果;介入治療(肝動脈栓塞-TAE)為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