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核酸新陳代謝產生失調時會造成一些嚴重的疾病,如Lesch-Nyhan syndrome。Lesch和Nyhen在1964年首先描述Lesch-Nyhan syndrome,屬於一種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國外統計其發生率約1/100,000~1/380,000。發病期在嬰兒3~6個月大時。臨床表現包括高尿酸血症、舞蹈症、痙攣症、反射亢進、智慧遲鈍和不自主自身殘害行為,如咬傷自己嘴唇,患者一般到30~40歲時死亡。多數死亡原因是吸入性肺炎或併發腎衰竭。
病因
Lesch-Nyhan syndrome主要原因是細胞先天缺乏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醣基核苷轉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或HGPRT)所引起,所以,無法將次黃嘌呤(hypoxanthine)轉變為次黃嘌呤核苷酸(IMP)。當缺乏IMP時,身體就必須加強從頭合成路徑(purine de novo biosynthesis)來獲得IMP,過多的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又經黃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的分解,進一步產生大量的尿酸(Uric acid)。
動物實驗發現,當 HPRT缺乏時所造成嘌呤代謝異常,進一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生成,最後造成大白鼠自殘行為。另外,臨床上為Lesch-Nyhan syndrome患者進行基底神經節內的Dopamine濃度檢測時,發現Dopamine較正常人低30%,且biopterin合成下降。
臨床表現
症狀 |
特殊的徵兆 |
神經症狀 |
與基底神經節受損有關的症狀,如臉和四肢不自主的舞蹈動作、肢體僵硬、肌張力低下、CP、指痙症(athetosis)。運動障礙引起構音困難;中度智力障礙(IQ40~80) |
高尿酸血症 |
橘黃色結晶物沉積(orange-colored crystal-like)在小孩的尿布上;有時合併有血尿與尿道結石 |
行為異常 |
85%於嬰兒期後會有自殘行為,尤以手指與嘴唇最為嚴重;還包括打頭、撞頭、挖眼睛、咬手指等行為 |
其他表現 |
吞嚥困難、經常性的嘔吐、關節腫痛、易怒 |
治療
目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服用葯物以降低尿酸產生與減少自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