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性( arterial ) 充血 | 靜脈性( venous )瘀血 | |
概念 | 充血是一主動過程;指器官或組織因動脈輸入血量增多而發生的充血 | 是一被動過程;指器官或組織因靜脈回流受阻,血液瘀積於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 |
原因 | 生理或病理因素導致血管舒張之神經興奮性增高或血管收縮之神經興奮性減低 | 1. 靜脈受壓 2. 靜脈阻塞 3. 心臟衰竭 |
病變 | 器官或組織體積增大、局部溫度上升 | 血液瘀滯、發紺、水腫、局部溫度下降 |
結局 | 短暫的、可逆的血管反應,對機體無不良影響 | 短期瘀血的後果較輕,但長期瘀血則導致細胞萎縮、變性、壞死、硬化 |
分類 | 減壓型、生理性、炎症性 | 肺瘀血(左心衰竭)與肝瘀血(右心衰竭) |
鏡下改變 | 見局部細動脈及毛細血管擴張與充血 | 局部細靜脈及毛細血管擴張,紅細胞積聚 |
按 出血部位 分類 |
內出血 | 溢入體腔或組織, 如心包積血、胸腔積血、腹腔積血、腹膜後血腫等。 |
外出血 | 如嘔血( haematemesis )、便血 (hematochezia) 、咯血 (emptysis) 、尿血 (hematuria) 、 瘀點( petechiae )、紫癜( purpura )、瘀斑( ecchymosis ) 等 | |
按 血液逸出 機制區分 |
破裂性出血 | 指心臟或血管壁破裂導致的出血,如心肌梗死(MI)後形成的室壁瘤( LVA)、動脈瘤(aneurysm)、血管瘤(Hemangioma)及曲張靜脈的破裂等 |
漏出性出血 | 指由於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傷的基底膜而漏出血管外,如血管壁受損、血小板數量和功能異常、凝血因子缺乏等 |
白色血栓 | 混合血栓 | 紅色血栓 | 透明血栓 | |
發生於 | 血流較快時 | 血流較慢的靜脈 | 血流較慢的靜脈 | DIC 晚期病人 |
常見於 | 心瓣膜、動脈、連續性血栓的頭部 | 連續性血栓的體部 | 連續性血栓的尾部 | 毛細血管內及DIC |
主要成分 | 血小板 | 血小板 + 維生素 +RBC | 纖維素 +RBC+ WBC | 纖維蛋白 |
肉眼觀 | 灰白色、贅生物狀,與血管壁粘著、不易脫落 | 灰褐相間條紋、粗糙乾燥的圓柱狀,與血管壁粘連不易脫落 | 呈暗紅色,新鮮時濕潤,有彈性與血管壁無粘連 | 不能直接看見,只能鏡下看到 |
舉例 | 急性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ts)和動脈粥樣硬化(rteriosclerosis),受傷處的血栓 | 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 或二尖瓣狹窄(MS)時左心房的球形血栓、動脈瘤內的附壁血栓 | 容易脫落導致栓塞 | 休克晚期、DIC 微小血栓 |
分類 | 來源 | 好發部位 |
肺動脈栓塞(PE) | 下肢深靜脈占大多數,其他有盆腔靜脈、右心腹壁血栓 | 好發於肺動脈小分支或主幹 |
體循環栓塞 | 左心房室來源占大多數 | 下肢、腦、腸、脾栓塞易局部壞死 |
空氣栓塞 | 靜脈損傷破裂,外界空氣由缺損處進入 | 分娩或流產時,頭、胸、肺創傷時損害靜脈 |
減壓病 | 深潛水者迅速浮出水面時導致氮氣留於血液之中 | 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 、沉箱病(caissondisease) |
羊水栓塞 | 分娩過程中羊水進入肺循環 | |
脂肪栓塞 | 破裂脂肪細胞的脂滴經小靜脈入血液 | 股骨骨折、燒傷、脂肪組織嚴重挫傷 |
癌性栓塞 | 腫瘤細胞進入血管造成遠處器官栓塞 | 可合併癌轉移 |
血吸蟲栓塞 | 成蟲或蟲卵造成肝內門靜脈分支栓塞 |
貧血性梗死 | 白色梗死,梗塞灶出血少,發生於動脈阻塞後,好發於心、腎、脾、腦 |
出血性梗死 | 紅色梗死,梗塞灶出血明顯,是在瘀血的基礎上發生,好發於肺、腸、腦。 |
貧血性梗死 | 白色梗死,梗塞灶出血少,發生於 動脈阻塞後 ,好發於心、腎、脾、腦 |
出血性梗死 | 紅色梗死,梗塞灶出血明顯,是在 瘀血 的基礎上發生,好發於肺、腸、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