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神經 |
|
||
交感神經 | 節前纖維 | 起:T1~5灰質側角→交感幹之頸上、頸中、頸下神經節和上胸(T1~5)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節後纖維 | 刺激支配心臟的交感神經纖維,引起心動過速,冠狀血管舒張 【註】心叢又分心淺叢與心深 |
節後纖維 | 經頸上、頸中、頸下心支及胸心支,與來自迷走神經的心支構成心叢→其分支組成心房叢、左右冠狀動脈叢,分佈於心臟 | ||
副交感神經 | 節前纖維 | 起: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迷走神經心支→在心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節後纖維 | 刺激副交感纖維,引起心動過緩,冠狀血管收縮 |
節後纖維 | →心臟 |
左冠狀動脈 | 分支 | 路徑 | 分佈 | |
起自升主動脈起始部,在左心耳與肺動脈幹起始部之間穿出後,立即分為前室間支和旋支,向深面分出室間隔前支 | ||||
前室間支或前降支 | 左室前支 | 前室間支沿前室間溝下行,繞過心尖右側,至後室間溝下部與後室間支吻合。
|
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前乳頭肌、心尖部 | |
右室前支 | 肺動脈圓錐、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 | |||
前室間隔支 | 室間隔前2/3 | |||
旋支 | 左緣支 | 斜行心左緣 | 供應心左緣和附近左心室壁 | |
左室後支 | 走行於左心室膈面的外側部 | 左心室膈面的外側部及左心室後乳頭肌 | ||
竇房結支 | 40%起於旋支的起始段,向上經過左心耳內側壁→左心房前壁→從上腔靜脈口後方繞到前方→穿入竇房結 | 竇房結 | ||
心房支 | 細小分支 | 左心房前壁、外側壁後壁 | ||
左房旋支 | 起於旋支近側段,往左後方走行 | 左心房後壁 | ||
右冠狀動脈 | 竇房結支 | 60%起於右冠狀動脈→向上到右心房內側壁→從上腔靜脈口附近穿入竇房結 | 竇房結 | |
右緣支 | 沿心下緣左行。左、右緣支皆粗大,可做為PCI時確定心緣標誌 | 心下緣 | ||
後降支或後室間支 | 94%起於右冠狀動脈,6%起於旋支。從房室交點發起→沿後室間溝下行→大多數止於後室間溝下1/3,少部分止於,心尖切跡,與前室間支末梢吻合 | 後室間溝附近的左右心室壁、室間隔後1/3 | ||
右旋支 | 越過房室交點,形成倒U形彎曲(出現率約70%)→分出細支,與左旋支吻合 | 心左緣 | ||
右房支 | 分佈右心房,形成心房動脈網 | 右心房 | ||
房室結支 | 93%起於右冠狀動脈之房室交點倒U形彎曲處,向深部進入Koch三角→穿入房室結,室間隔上緣一小部分 | 房室結、房室束的近側端、室間隔上緣 | ||
冠狀竇及其屬支 | 心大靜脈 | 冠狀竇位於心後面的冠狀溝內,左側起點是心大靜脈和心房斜靜脈注入處。心的靜脈血約有90%由冠狀竇流入右心房。注入冠狀竇的主要靜脈有:
|
收納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心房前外側壁、室間隔前部、左心耳及大動脈根部等靜脈血 | |
心中靜脈 | 收納左右心室後壁、室間隔後部、心尖部、心室前壁一小部分等靜脈血 | |||
心小靜脈 | 接納心下緣及部分右心室前後壁靜脈血 | |||
心前靜脈 | 有1~4支,起於右心室前壁→向上走,越過冠狀溝→直接注入右心房 | 有些心前靜脈和心小靜脈吻合 | ||
心最小靜脈 | 沒有瓣膜是其特點。由心壁肌層的毛細血管叢開始→直接注入心房或心室 | 廣泛分布,當AMI時,心最小靜脈可以成為心肌從心腔中獲得血供的另一途徑,對心肌內層具保護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