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肝豆狀核變性病-高點醫護網
高點醫護網

篇名
內科-肝豆狀核變性病
重要考點
威爾遜氏病(Wilson disease,WD),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屬於多系統受累疾病,其嚴重程度與銅在臟器沉積多少有關。發病一般在學齡期(school age)~青少年時期(teenager),由於ATP7B酶的缺陷,影響肝細胞將銅排至毛細膽管的功能及合成銅藍蛋白障礙,肝細胞積蓄MT-Cu,急劇肝細胞壞死,引起重症肝炎或肝功能不全。可以使用銅的螫合劑(chelating agent)D-青黴胺(D-penicillamine=Cuprimine =Depen)治療。
說明
前言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稱威爾遜氏症 (Wilson disease,WD) ,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是目前先天性金屬代謝異常中最常見的疾病。

  WD 屬於多系統受累疾病,其嚴重程度與銅在臟器沉積多少有關,可有慢性和急性發作。症狀往往在 10 歲以後才出現,症狀輕的時候不易被發現。 WD 的發病一般在學齡期至青少年期,少數在成年期(adulthood)發病。

  WD 屬於銅代謝異常的相關疾病,銅離子是人體必需的金屬離子,是體內的氧化還原酶(oxido-reductase)和單氧化酶(mono-oxygenase,MO)類的輔助因子,包括有細胞色素 C 氧化酶、多巴胺 — β羥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肽 — α醯胺酶、賴氨酸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和銅藍蛋白(copper-protein)等,銅離子在這些酶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流行病學
  WD屬於單基因遺傳病(single gene inheritance disease),國外研究小組證明ATP7B基因為WD的致病基因。ATP7B基因在肝臟、腎臟和胎盤高度表達,在胰腺、心、腦、肺、肌肉中呈低表達。近些年的研究發現150多種基因突變類型,包括missense 或nonsense、RNA剪接異常、小片段或者大片段缺失或插入等。
病理學
  主要病理特徵—在體內重要臟器組織堆積而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

  由於ATP7B酶的缺陷,主要是影響肝細胞將銅排至毛細膽管的功能及合成銅藍蛋白障礙,肝細胞積蓄的銅以MT-Cu的形式存在,當MT-Cu達到飽和狀態時,SOD功能減退,損傷細胞,急劇大量的肝細胞壞死,在短時間內引起重症肝炎或肝功能不全的臨床表現。
--少量MT-Cu導致中等量肝細胞壞死時表現為急性肝炎樣症狀。
--反復少量的MT-Cu則導致中等量肝細胞受損時,臨床則表現為慢性肝炎,粗大結節性肝硬化。

  另外,血液中少量銅藍蛋白的銅移行至大腦、腎臟以及角膜等重要臟器,銅堆積於這些組織中,臨床可見K—F環,proteinuria(蛋白尿)等。
臨床分型
  前型、肝型、肝神經型、神經型、治療維持穩定型。
診斷
  1. 學齡前期起病患者
    • 以肝型或肝神經型多見,起病大多緩慢隱匿,待發現時常已經肝硬化、腹水。
    • 急性起病者常以溶血(hemolysis)、重症肝炎(serious hepatitis)為主要表現。
  2. 學齡期或青春期起病患者
    • 以神經型為主,可出現不同程度錐體外系症狀,隨意運動障礙(dyskinesia),震顫(thrill),構音困難(dysarthria)和書寫困難(dysgraphia)等表現。
  3. 其他臨床症狀
    眼部:角膜色素環pigmented ring of cornea(K-F環),白內障(cataract);
    腎臟:繼發性範可尼症候群(Franconis syndrome),血尿等;
    【註】範可尼症候群症狀包含:正常血糖值的尿糖(normoglycemic glycosuria)、胺基酸尿、β2微蛋白及腎小管型尿蛋白(tubular proteinuria)、低磷酸鹽血症的磷酸尿(phosphaturia with hypophosphatemia)、低血鉀症、低血鈉症、高鈣尿和血尿素減少、多尿(每天2~5L,呈白色混濁、特殊味道)。
  4. 骨骼:骨折,骨瘤。
  5. 血液:因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引起的血小板減少;伴溶血患者可見游離銅增高等;
  6. 內分泌:原發性或繼發性閉經、性早熟;
實驗室檢查
  1. 血清銅藍蛋白降低:正常值 20~40mg/dl
  2. 銅氧化酶活性測定:正常值0.2~0.4(10%~15%的WD患者可不降低。)
  3. 24h尿銅:正常值50μg/24h , WD>100μg/24h.
  4. 血清銅降低:正常值850~1,150μg/24h。
  5. 組織活檢:
    • 肝臟組織銅正常值15~55μg/g,WD的肝銅可增至250~3,000μg/g以上。
    • 腦組織以基底節為中心的病變,神經症狀出現以前,腦的病理變化不明顯,神經 症狀出現以後,尾狀核軟化灶形成
  6. 影像學:
    • CT顯示基底節區低密度;MRI顯示基底節部位異常信號。
  7. 基因診斷:
    • DNA連鎖分析,微衛星DNA標記分析。
治療
  1. 減少銅的攝入
    • 低銅飲食為基本輔助措施,急性期>10歲患兒銅的攝入量<1mg/d,<10歲患兒的銅攝入量<0.5mg/d。
  2. 促進銅的排泄:
    銅的螫合劑(chelating agent)D-青黴胺(D-penicillamine=Cuprimine=Depen)
  3. 減少銅的吸收
    • Zinc Sulfate:兒童100~200mg/d,年長兒 300mg/d
  4. 對症治療
    •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血漿交換(plasma exchange)
  5. 肝臟移植適應症
    • 重症肝炎、肝功能不全,年齡<15歲,數日至數週恢復不理想者,或慢性肝功能不全,明顯脾功能亢進者。
相關考題
1.下列有關威爾遜氏症(Wilson’s disease,即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的敘述,何者正確? < 98-2-49 >
  1. 病人的血中銅含量增加,但因為在肝臟及腦中沈澱,因此24小時尿中的銅量反而減少
  2. 大約有一半的病人在5歲之前即會出現神經學的症狀
  3. 在病人的角膜常出現具有診斷價值的凱斯-佛來斯環(Kayser-Fleischer ring)
  4. 雖然攜帶銅離子的酵素ceruloplasmin高於正常值,但因其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出現症狀
解答:C
關鍵詞
內科、肝豆狀核變性病、威爾遜氏病、遺傳性疾病、金屬代謝、銅代謝、臨床醫學教室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