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內科 Case 41
說明
今日案例: C/O:反復腹痛、腹瀉2年,再發伴嘔血2天。 |
敘述
C/O:反復腹痛、腹瀉2年,再發伴嘔血2天。P/I:男性患者,30歲,2年前出現上腹部疼痛,以劍突下明顯,伴每日5-6次腹瀉,偶解黑便,無黃疸,無發熱,無肝區疼痛。曾考慮“十二指腸潰瘍”經抑酸治療後症狀可緩解,停藥復發。2天前再次出現上述症狀,伴嘔咖啡色胃內容物約200ml,近2年體重下降10kg。
理學檢查:BT: 37 ℃,PR: 90 bpm,RR: 20 /min,BP:120/80mmHg。消瘦,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無肝掌、蜘蛛痣。心肺(-)。上腹壓痛、反跳痛,肋下3cm可觸及肝下緣,肝區可疑叩擊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6次/分,雙下肢無水腫。
輔助檢查:(1)急診胃鏡:十二指腸多發潰瘍並出血;(2)肝膽胰脾超音波:肝臟多發占位,性質待定;(3)查基礎胃酸排量(BAO)為19.2 mEq/h,血清胃泌素1240 pg/ml。
請問
一、該患者的診斷?二、該病需要跟哪些疾病相鑒別?
三、進一步檢查?
四、治療原則?
解答
一、診斷:胃泌素瘤並肝臟多發性轉移可能。二、鑑別診斷:主要是與消化性潰瘍、胃癌、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相鑒別。
(1) 消化性潰瘍:此病有週期性、節律性腹痛特點;胃鏡可見潰瘍灶,一般予抑酸治療有效,若合併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予2種抗生素+PPI藥物三聯療法一般能治癒。
(2) 胃癌:該病亦可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以腹痛為主,一般伴有腫瘤消耗症狀。 胃鏡下取活檢可明確診斷。
(3) 原發性肝癌:一般有肝區疼痛、黃疸,超音波檢查提示肝占位性病變,予肝臟穿刺活檢及腹部CT可予進一步鑒別。
三、進一步檢查:血尿便常規、生化檢查、PTH、EKG、上腹部MRI、肝穿刺病理活檢等。
四、治療原則:抑酸治療、手術切除腫瘤、已發生轉移患者可化學治療。
說明
胃泌素瘤 (gastrinoma),又稱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1955 年由 Zollinger 和 Ellison 發現而得名,是胰臟一種非 β 胰島細胞瘤。該病好發於青壯年男性,是腹部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可發生於胰腺、胃體、十二指腸壁、腸系膜及肝臟等部位。臨床表現是胃酸分泌過多,患者多有頑固性消化性潰瘍、腹瀉、逆流性食道炎、腹痛等症狀。
分型
胃泌素瘤分為散發型和MEN-1型,其中散發型多見,多為單發;約20~25%胃泌素瘤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第一型(MEN-I)有關,常為多發,偶可合併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診斷
一般情況 | 常見於 20~40 歲男性 |
臨床特點 |
|
胃液分析 | 正常人夜間胃液量 <100ml。當 12hrs 胃液總量> 1000ml,基礎胃酸排量(BAO)分泌 >15 mEq/h(mmol/h),胃大部切除術後 BAO >5 mEq/h,則須特別注意本病 |
血清胃泌素 | 症狀 + 空腹血清胃泌素 >1000pg/ml,確立診斷 (正常人和消化性潰瘍患者為 50~150 pg/ml) 懷疑本病而空腹血清胃泌素輕度升高者 (500~1000pg/ml),可做激發試驗,常用以下 2 種操作:
|
影像學檢查 | 腹部超音波、CT、MRI、111In-pentetreotide掃描,有助於胃泌素瘤的定位和瘤體大小的診斷 及轉移灶發現 |
內視鏡和超聲 內視鏡檢查 |
可發現上消化道潰瘍和粘膜皺襞的變化,也可發現胃、十二指腸和胰腺內的胃泌素瘤 |
選擇性血管 造影術 |
用於上述檢查(-)時的輔助檢查。常經腹腔動脈插管行腸系膜上動脈和胰血管造影術,約 50 %病例可 (+) |
經皮經肝門靜脈插管抽血樣本 (PTPVS) |
收集胰、十二指腸、空腸靜脈 中的血,分別測定胃泌素,有助於定位診斷 |
細針穿刺活檢 | 肝臟、胰腺等組織的病理檢查是確診金標準 |
PTH | MEN-1 型常↑ |
良、惡性胃泌素瘤鑒別
良性 | 惡性 | |
好發部位 | 十二指腸多見 | 胰腺多見 |
形態學 | 很難鑒別 | 很難鑒別 |
肝臟轉移 | 無 | 有 |
治療
藥物治療 | 適應症:
|
|
|
手術治療 | 手術切除是唯一根治性方法。全胰臟切除術、全胃切除術、胃迷走神經切斷術 |
腫瘤如果為單發,且無轉移,手術切除腫瘤即可治癒;如果腫瘤發生淋巴結轉移,則淋巴結切除;如果腫瘤發生肝轉移,則行肝臟部分切除;如果是 MEN-1 伴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者,一般主張在腹部手術前先行 副甲狀腺切除,胃泌素瘤症狀常可緩解 |
預後
胃泌素瘤惡性程度較低,生長較為緩慢,即使腫瘤已發生肝轉移,患者仍能生活多年,5~10年生存率為30 %~40 %,其中肝轉移是胃泌素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刊名
關鍵詞
胃泌素瘤、腹瀉、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胃癌、原發性肝癌、血尿便、細胞瘤、病例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