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一就搞砸甄試了!我以為GPA只看本系成績,但沒想到連通識都看,導致我出師不利。儘管在大一下,有嘗試拉一下成績,但系上過於競爭,讓我知道在大一就失足的情況下,推甄非常危險,再加上我對於考上中山並不是很滿意,令我有了考研上四大的決心。
選擇高點是因為朋友原本想要把考研當保底,他發現高點有團報優惠,所以揪我和其他朋友一起來上。我原本是打算自己讀的(其實在他揪我的時候我已經讀線代讀到一半了),但補習更安心,因此就決定去高點了。
大三開始備考,曹錦輝老師讓我獲益良多
從大三上開始準備,寒假開始上課,上課到大四上,十一月開始刷考古題,依序是:線代、離散、資結、計組+OS,我沒有上演算法,因為平常就有練習,直到刷題階段才開始準備。
線代:
這科每分每秒都要很認真,因為前面的章節後面會還用得到,也因此線代是資工六科中最難忘記的一科,也是許多跨考生的拿分關鍵。曹錦輝老師講得很仔細,只要認真去聽就可以懂。
離散:
離散非常混亂,是一個幾乎沒有連貫性的科目。由於範圍廣、題目活,所以非常難拿分,若要和別人拉出差距,熟讀這科是關鍵。儘管範圍很廣,但每間學校基本上都會有比較喜歡的幾章(如:交大喜歡考命題邏輯),而排列組合和遞迴是每間學校都必考的。曹錦輝老師講得很清楚,但題目真的很活,就算上課了解,下次遇到也有可能忘記,所以要花最多時間準備。
資結:
資結可以說是背科,因此在軟體這一大科中,大家都靠這科拿分。有些學校會很喜歡考冷門的資料結構(如:成大、中央),因此可多花些時間準備。除了上課之外,課餘時間用C或C++實作這些資料結構,能強化記憶。複雜度表格也要熟記,有些演算法會依照不同的資料結構有不同的複雜度,所有的學校都很愛考。
OS+計組:
基本上都是背科,背就對了!硬體在網路上沒有幾乎找不到教材,也因此除了上課之外,剩下的資源可能就只剩原文書了。認真上課,把專有名詞都記熟就能拿到不錯的分數。我在考前有再翻一次原文書,搭配高點提供的講義加深印象。在三大科六小科之中,這一大科二小科的基礎分是最好拿的,CP值很高,但非基礎分可能就要看學校的出題傾向。
考古題方面,我一開始就以科目為主來練習。練習過程中會遇到一堆怪問題,像是單選沒有答案、題目定義不清、多選有可選可不選的答案,以及三小時證不出來的超難題目等狀況。遇到這些題目,請不要太執著。老話一句,大家都不會寫,不如把時間花在練習基礎題上,拿到該拿的分數才不會因小失大。在考前最後一個月,我每天刷台大或交大一年的考古題,確保自己的分數線有過該年正取線。剛開始分數可能會連備取都碰不到,但不要氣餒,只要習慣學校的出題方向和模式,之後就會進步。
專題謹慎選題、多刷考古題,考研路更順暢
我報台交成央,但從準備考研以來,一直把成大或中央當成保底,所以練習的心力都放在台大和交大,寫考古題時也以這二間學校為主,幾乎沒有碰其他學校的題目,也因此成大、中央考砸了。看網路上其他人分享,就可以知道成大、中央是有寫考古題就能拿分的學校。所以若時間充裕,請儘量多花時間寫考古題,尤其是目標學校。
附帶提醒:專題題目要慎選,也要認真做!很多人以為考上四大研究所,人生從此飛黃騰達,卻忘了上榜之後還要找教授,為了在找教授時能夠順利,有一個良好的背景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最能幫助你的就是專題。無論專題結果如何,只要領域相近,教授選擇你的機會是比較高的。若你是跨考生,則可以做一些和資工有關的side project,也請儘快找到喜歡的領域,在選教授時比較有幫助。記得選教授標準不要太高,很多好教授已經被推甄生搶走了,若標準太高可能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