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許多人會認為機械與經濟是毫不相關的領域,在專業知識上也確實是大相逕庭。但二者仍有重疊的應用領域,特別是在分析與決策層面,若是理工科系的同學決定要跨考也並非毫無優勢,理工的數理背景仍是有一定的幫助。
了解興趣,當機立斷轉換專業 決定跨考經研所完全是源自高一偶然看到加密貨幣的新聞,出於好奇去接觸後,就開始各種嘗試,有時間會去閱讀幣圈研究機構的報告,或從網路上學習如何開發智能合約等,久而久之就覺得經濟學相當有趣,其中又對總體經濟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在大一至大二間就確定未來要走經濟相關領域了。
此外,我在大一就發現對機械真的不感興趣,所以很常翹課去接DeFi(去中心化金融)項目的開發。後來,還到南科一家科技公司做軟體開發。所以大學成績爛到不行,甚至有一學期只成功拿到3學分,大三下知道自己沒辦法準時畢業,再加上真的沒興趣,就果斷決定只讀完大三,未來用同等學歷報考研究所。
有計畫的準備,二年達成目標
【第一年】
用書及課程:
‧劉邦老師-經濟正課+商研所經典題庫班
‧許誠哲老師-統計正課+商研所經典題庫班+計量、113年台大DGE特殊總體經濟題型解析、《經研類-統計學歷屆試題詳解(111~107年)》
我第一年開始的比較晚(大約7月中才開始上正課),也考得非常爛,所以對於目標是競爭比較激烈系所的同學應該不會這麼晚開始。現在看來,第一年或者該說這短短半年多,主要在建立基礎觀念,畢竟光是跟上課程就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
【第二年】
第二年只報以下二間。(報名期間才決定要報政大,所以準備方向會以台大經研為主)
成績:
台大經研:個體42、總體68、 統計72、英文73(核算後36.5),總分218.5
政大經研:個體47、總體41、統計64,總分152
用書及課程:
‧劉邦老師的經濟商研所經典題庫班
‧許誠哲老師的計量課程、《經研類-統計學歷屆試題詳解(111~107年)》
‧毛老師的古典新論ch4~ch18(從圖書館借的,ch1~ch3有些知識點也蠻有趣的)
‧台大經濟系個經期中&期末考
‧陳旭昇+駱明慶統計計量期中&期末考
經過第一年正式考試的洗禮,深刻體會到我在許多定義和數學分析過程的理解不夠透徹,所以第二年著重在數學推導與分析以及各種理論的建構邏輯。
【考前】
4月底~6月底
‧個體:2 days/ week
‧總體:2 days/ week
‧統計:2 days/ week
(休息一天)
個/總經:我把劉邦老師的《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上所有的數學證明和圖形全都寫過一次。其中不只是寫過和畫過,背後的邏輯也花時間去理解,對我而言理解背後的邏輯才是重點,能夠順利的推導是證明自己充分理解的一種方式。總經除了劉邦老師的書以外,每週會再安排一天的時間給毛老師的古典新論。
統計:將許誠哲老師的《統計學:重點觀念與題解(上)》所有數學證明和題目都幾乎寫過一次,一樣是把推導邏輯視為重點。
7月初~9月初
‧個經:2 days/ week
‧總經:2 days/ week
‧統計:2 days/ week
‧計量:1 day/ week
個/總經:除了毛老師的古典新論外,我還開始刷高勝銘老師的《個體經濟學經典題型解析(財金類)》、《總體體經濟學經典題型解析(財金類)》。寫經典題型解析的原因,有一小部分是為了確認上半年的成果,如果目標是台、政經研,我認為這不是必要,畢竟除了考題風格有相當明顯的差距,經研所的題目幾乎不可能靠刷題拿到分數。
統計:許誠哲老師的《統計學:重點觀念與題解(上)》沒完成的部分+下冊第9、10、12、13章的數學證明和題目。區間估計、假設檢定的熟練度非常重要,迴歸分析對未來計量相當重要。考慮到台大經研計量的佔比,這邊多花一些時間是值得的。
計量:推導許誠哲老師的《計量經濟學與財務工程》,第1、2、3章數學證明和題目。
9月中~11月底
‧個經:2 days/ week
‧總經:2 days/ week
‧統計:2 days/ week
‧計量:1 day/ week
個經:題庫班開始前,練習台大經濟系個經期中&期末考,開始後就專注在劉邦老師的題庫班講義。老師會將題目分成「題型攻略"」和「課後演練」二種。我建議在課前把二種都先寫完,這樣在講解難度較高的題目時,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
總經: 先寫過許誠哲老師的113年台大DGE特殊總體經濟題型解析,再寫古典新論後面習題。
統計: 第二年我沒報統計題庫班,自己寫許誠哲老師的《統計學精選666題》,其中的ANOVA、卡方檢定我也都跳過。這部分不建議學我,寫過去其實不用多少時間。錯的題目記下來,等差不多忘記再寫一次。四、五星的題目也可以多嘗試,有些其實沒有很難,真的不行也記錄下來,說不定哪天突然開竅。我建議課前先完成題目,這樣老師解題才會有參與感,印象也會比較深刻。
計量:
跟著許誠哲老師的計量課程,然後複習,4章的題目很適合拿來驗收成果。
12月初~考前
全部讀完後開始寫歷屆。我先從各校近5年開始,再寫其它年份(如下)。原則上是每天各一份考卷(個+總+統),寫完和檢討完後,複習之前錯的或有疑問的題目,再加上許誠哲老師的精選試題(經研、財金)。
‧個體 & 總體:台大98~113、政大110~113、 成大110~113 、清大110~113 、中央110~113。
‧統計: 台大107~113、政大107~111、成大107~111、中央107~111、北大107~111。
每份考卷會計時70分鐘,再用30分鐘檢討。但台大個經是個例外,因為題目非常仰賴扎實的基礎觀念和底層邏輯,所以檢討時會花比較多時間在數學分析和解題邏輯上,檢查結論是否合理、答案是否能夠以直觀解釋,這二點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若有疑問再與劉邦老師討論,最後把答案和結論簡單總結。
雖然總經也會做一樣的事,但花的時間沒個經這麼久。在個、總經上遇到解不出的題目,我會先從「經濟個體在問題中扮演的角色,他們又各有什麼樣的目標」為出發點解決問題,稍微簡化複雜的問題,還是不行才會和劉邦老師討論。
全部寫完大約1月了,這之後就總複習,我是以之前錯的題目為主。
個經:Edgeworth Box、Contract Curve、福利經濟學第一、二定理、柏拉圖最適、公共財、複數需求或供給、納許均衡、稟賦經濟的一般均衡(線性效用印象特別深刻)、獨佔廠商。相對於其他學校,只能說台大個經除了基礎要好,也需要較多的數學分析及推理能力,這是困難的部分,但亦是一個有趣的地方。
總經:因為準備得比較充足,所以都在看一些相對不常出現的問題,Search、RBC、Social Planner、Taylor rule、價值函數、一般均衡、無窮期、外部性之類的。其他的像跨期、勞動、資產定價、OLG、Solow and so on……,複習許誠哲老師的DGE講義,基本上就可以拿下有競爭力的分數了。
統計:《計量經濟學與財務工程》第二章是我的準備重點,而第三章時間序列CP值很高。
英文準備是從4月開始,以 CNN Business 和 The Economist 的文章,每天選一篇來閱讀。有空還會看Mankiw《Macroeconomics 5th》、Landsburg《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這二本。
再來,關於毛老師的《古典新論》,雖然近幾年考題風格有所不同,但毛老師強調的經濟直覺與解釋意涵對我幫助很大,而且不僅侷限於總經,對個經分析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此外,後面的習題有許多與近幾年台大經研總經類似,例如:今年的 GHH 效用函數,就在後面的習題寫過。因此若已經非常熟悉許誠哲老師的 DGE 課程、時間相對充裕、目標是台大經研,我蠻推薦這本參考本書。
讀書時間本來就因人而異,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比較重要。準備期間也別忘記維持規律運動和適當放鬆,畢竟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維持以往的生活規律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台大經研考試心得與反思
個經:
翻開考卷,第一題是完全沒看過的題型。剛開始稍微花了一些時間在這題上,但最後還是沒辦法就用猜的。這點算是有點嚴重的判斷失誤,應該先寫有把握的,之後再回來處理。當下心存僥倖,覺得說不定我可以,結果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其它幾題也有相當的難度,最後一題甚至時間不夠連題目都沒看直接空白。交卷後,我的內心比當天的寒流還涼,後來看到老師在群組說:「個經難就穩了,拚總經跟統計!」這句話其實為我點燃了不少希望。
總經:
原本預期有機會來個全面均衡讓我拉分數,如果是很多簡單的選擇題,那我可能又要重考一年,翻開考卷看到GHH後,其實放心了不少。不過,因為我平常很常計算錯誤,所以大部分的數學證明我都先用鉛筆寫過,確認沒錯再用黑筆作答,結果最後一小題10分又直接空白。我記得台大經研的考卷是可以用鉛筆作答,也可以用修正帶,沒必要像我寫好幾次。我只是單純覺得鉛筆寫或是太多塗改不美觀。
統計:
比較繁瑣的證明或計算也是先用鉛筆寫過。
專業英文:
我把目標放在有條理的分析議題,內容則是從過去學到的經濟理論或從經濟直覺出發。先簡單敘述背景,經濟個體扮演的角色,它又有怎樣的目標和誘因,以及行為會帶來哪些後果,最後在把重點總結。最終看起來專業英文的部分,教授分數給的挺大方。
儘管在寫歷屆期間,我特地把時間縮短,來習慣更高壓更緊湊的節奏,但在正式考試解題耗費的時間上還是比預期多,這凸顯出解題策略的重要性。
家人支持與高點老師加持,上榜最大助力
除了感謝家人們這段時間的體諒及支持外,也想感謝劉邦和許誠哲二位老師。用直關和鉅細靡遺的方式推導講解,還有即時且耐心的回覆,讓接近零基礎的我也能打好基礎。
劉邦老師非常熱心,相當關心學生,也很懂學生的盲點,可以用很貼切的方式形容一些理論和現象。數學與圖像結合的分析方式和重視理解,而非死記的教學模式,為我在解決比較困難或複雜的問題時提供很多幫助。
許誠哲老師高品質板書、各章節不同系所的占比、完備的教材,加上有趣的小故事和Q&A,可以感受到他在課程還有解決學生問題上傾注的心血。
我認為自己並沒有過人的天資與毅力。這二年在準備上也遇過挫折,但因為有明確的目標,讓我能毫不猶豫地付出,並把握當下所能做的。今天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要歸因於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程度的運氣,當然還有給予我支持的所有人。我知道像我這樣的跨考生是少數,能從這篇心得獲得幫助的人相對有限,但只要有人能從中受益,對我來說就是有價值的。
給想要跨出舒適圈轉換跑道或是已經在考研路上的同學:考研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投資,不管過去的經歷如何,一定會存在你的比較利益,這段時間也必定會有所收穫與成長,以及必須吸取的教訓。未來的路還相當漫長,無論結果如何,故事不會在這裡結束,這份辛勞想必會成為未來人生中一段寶貴且無可取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