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言:
準備考試前,大家首先要確立一件事:捫心自問,究竟為何要報考教育研究所?是因為同學都考,所以也跟著報考?還是真的有當老師熱忱?亦或是對教育真有興趣?不管理由為何,確立動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它將是驅策你堅持到底的動力,畢竟考研究所準備期長,大致上需要1-2年,如果動機只是因為同儕壓力,或僅是順著時勢所趨,而沒有自己主見,反而會對準備考試產生負面影響。
深度了解教育所,強化讀書動力!師資培育開放之後,教師的培育不再僅限於傳統的師範院校,一般大學就可培育出優秀的師資,現在當老師的途徑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第一是就讀師大或師院;第二是修習教育學程;第三是報考師資班;第四是報考教育研究所。而其中又以教研所學生最為吃香,除了在競爭激烈的教師甄試場域,具有相對優勢,當上正式教師後起薪又比學士教師高;另一方面,還可在研究所期間,同步準備公職考試。因此投考教研所,可說是一舉數得,而且就長遠效益來看,不論在升遷或是薪資方面,投資報酬率都很高!
不過,在此仍然要跟大家釐清一個觀念:考上教研所並不一定可以當上老師或是一定要當老師。就小學學程來說,不管大學讀什麼科系,在師範院校修滿教育學程後,通過教甄,便可以成為小學老師,因為小學課程並不需要特別修習專業科目及專長。但就中學來說,顧慮就較多,即使教育研究所都有開設教育學程,但對於大學時期並不是修讀中文、外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相關科系的同學(如商管、藝術、設計、政治、傳播等科系)來說,仍然不具備在中學任教的能力,因此必需額外補修專業科目輔系。如此一來,研究所課程、教育學程,再加上輔系,畢業學分可能將近一百個,修業時間也因此延長為三年或四年。另一方面,有些學校還不見得會讓教研所的學生修習輔系,以台灣師大為例,據聞前幾年只有地理系能修輔系。其實台灣師大並不是非專業背景的一般大學生成為老師的捷徑,它的重心主要在培育優秀的研究人才。因此,各位同學在準備考試前,應該先釐清自己的所學及背景,才能有效率地達成自己的目標。
大致釐清觀念後,一定要來談談教研所的出路。第一,通過教師甄試,順利成為國小或國高中教師。第二,繼續進修博士學位,朝學術發展,將來有機會也可在大學任教。第三,參加高普考等考試,考取後擔任教育公職。第四,在公民營企業機構中擔任教育訓練、課程規劃、人力資源發展之執行者。第五,善用所學從事自由業。當然,以上各種出路,就端看大家興趣、性向做一適當的選擇,由此可知,教研所出路並不只有當老師一途,還是有多樣化的選擇。
依興趣選校,應考戰力十足!在準備上,教研所不像商研所,準備三科就可考遍全台灣;相反地,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準備方向與趨勢,不可能同時考政大、師大、成大、彰師大、中山等多所學校,畢竟這些學校的研究取向大大不同,若是亂槍打鳥準備,是很危險的,最後很可能因此而落榜。有鑑於此,大家必須先針對自己的性向來選擇準備的科目,再依據考科來決定投考學校。倘若仍無法免除名校迷思,那也要選定一兩間,集中火力準備,或請老師給予協助,千萬不要妄想一網打盡。
另外,大家也要具備一基本概念:社會學是行政的基礎;心理學是課程教學的基礎,而這些科目又都包含在教育學中。教育學幾乎是各校的必考科目,因此絕不能放棄,所要取捨的是針對自己的投考學校,額外加強其所傾向的專業科目。
同時,也要提醒同學:有些教研所或國教所的部份考科會出現測驗與統計的題目,如彰師大、高師大、中山、中師、屏師等校,若非商科背景出身,從頭學起至少要6-8個月的時間,所以一定要趁早拿定主意,及早準備。在此,也製作一簡單的選校表格,供各位參考:
興趣/性向 | 適合校所 |
史學/哲學/社會學 | 台灣師大、彰師大、高師大、政大教研所哲學組 (傳統師大仍很重視基礎理論) |
教育行政與政策 | 台灣師大教政所、政大教研所教行組、國北市教管所、嘉大教政所、暨大教政所、市北教政所 |
課程與教學 | 國北師課教所、市北師課教所、中師課教所、南師課教所 |
精進教育專業,高點課程首選!如果今年暑假才開始接觸教育,對教育完全沒有概念,那麼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參加高點的課程,而且如果有時間,最好每堂課都能去參加,即使是同一科目,也可聽聽不同老師的課程,等到暑假結束,再針對自己有興趣科目來選擇報考學校。
額外一提,有人可能認為哲學很難,再加上報考的是行政與政策所,因此完全放棄哲學,只全心準備教育行政;這樣的做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的確可行,但卻不值得效法,畢竟一步一步打好基礎才是上上之策。別忘了,哲學被稱為「百科之后」,因此只要能把貫通哲學觀念,研讀社會學、心理學、行政、課教等科目自然可以得心應手,寫題目時的觸角也會比較寬廣。雖然放棄哲學,主攻單一科目,如教育行政,短期內會有不錯的成效,但是,到了考試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哲學強的人,基本上行政不會比你差,他們的答題內容反而比你更充實,單純鑽研教育行政的視野是很狹隘的,想拿高分是有一定限制的。其實這個例子就是要告訴大家,教育哲學非常重要,千萬不可以放棄。
高點的教研所課程每年都會依最趨勢有些微調整,開設相關課程供同學選擇,其實每門課都有它的功用與效益,就看同學的取向為何,以我為例,由於當初報名時尚未確立志向,所以直接就選擇全修課程,而後來確定以台灣師大為第一志願後,更是不敢錯過任一課程,以下便與各位分享我的上課經驗:
- 教育學
我春季正規班與秋季班旁聽都參加謝宏仁老師的課程。謝老師課程的最大特色就是講解清晰,板書整齊,綱舉目張,很適合初學者,能夠迅速進入情況,而且老師對台灣師大考情掌握度極高,若是想報考台灣師大,跟著他的步伐準沒錯。暑期班,我也去聽葉如語老師的教育學,葉老師有豐富教學經驗,補充資料完整,同時清楚掌握教育界的情勢,因此,建議大家不要錯過這兩位老師的課程,除了收互補之效,更重要的是聽完兩輪教育學後,應能奠定不錯的教育基礎。 - 教育哲學
我選擇的是謝宏仁老師的課程。教育哲學是一門不簡單的科目,學派及學者十分龐雜,大多數同學往往會望之卻步,但是在謝老師獨特的分析歸納以及列表整理之下,便將哲學的來龍去脈講解得很清楚,而且他還會適時輔以實例說明,讓大家覺得哲學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恐怖。 - 教育社會學
我依然選擇謝宏仁老師的課程。其實教育社會學算是所有專業科目中,比較平易近人的科目,專業術語沒有其他科目來的艱澀,而探討的主題也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要能跟隨謝老師的進度,便能有不錯的學習成績。 - 教育史
林敏珠老師是教育史的王牌,上課內容十分豐富,補充資料也很完整,只要能讀熟她的講義,便能具備深厚的應考實力;不過各學校教育史的出題方向都不太一樣,答題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還需自己額外注意。一般來說,大多數同學並沒有太多時間準備這個科目,所以我建議不妨把它和教育哲學一起準備,畢竟史哲本是一家。 - 教育行政
江老師的教學內容與補充資料都十分豐富,絕對足以應付所有的教育行政類所的考試。此外,老師也會隨時針對最新的時事與政策議題,補充教學內容,讓大家得以掌握最新訊息;同時,老師也能清楚掌握對各校的出題動向,常常能深入核心,切中要害,幫助同學奪得高分。 - 教育心理學
蘇絲曼老師講課非常精彩,3個半小時的課程全無冷場,且與同學的互動熱絡,上課氣氛活潑。在老師招牌的樹狀圖及小故事解說下,教育心理學變成了一門很有趣的科目。我總共上了三輪教育心理學的課程:春季班、暑期班,再加上自己聽錄音帶做筆記,雖然我準備報考的主力學校,教育心理學並非獨立考科,但是經過這層功夫,卻讓我在準備課程與教學時感到格外輕鬆,因此教育心理學絕對有必要紮實研讀。 - 教育研究法
我上的是顧老師的課程,他上課條理分明,講義的內容也很完整,今年謝宏仁老師也有開這門課,同學可以多聽多吸收。不過由於研究法不是我的主科,內容也不少,因此我準備的時間並不多,也都是以老師的上課講義為主,並沒有深入研讀。這方面,大家可以視投考學校不同,而調整準備的時間。 - 英文
我上劉增榮老師的課程。劉老師教學獨到,具有十足的教學魅力,上課內容更是一等一,因此他的課程班班爆滿,一位難求。 - 試題模擬班
這部分由謝宏仁老師授課,重點在練習考題,增加實戰的經驗。老師會針對同學寫考題的缺失加以修正,此課程對上榜與否絕對有直接影響,所以同學千萬不要害怕拿試卷給老師批閱,因為沒有檢討,就永遠沒有進步空間,以我為例,我一開始的成績只有三、四十分,慢慢地才進步到六十幾分。沒有人天生就會寫考題的,多練習絕對是得高分的不二法門。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除了有好老師、好課程的引導,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用心與努力。以下仍然將我的讀書經驗與大家共享,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助益。
- 教育學
我以黃光雄老師的《教育概論》作為第一本閱讀的書籍,再輔以高點彭達山老師的《教育學上課講義書》,便能大致掌握教育學內容。 - 教育哲學
建議大家可以簡成熙的《教育哲學導論》為入門書,先對教育哲學的架構有一通盤了解,接著輔以吳靖國的《教育理論》及高點彭達山的《教育哲學上課講義書》,最後以邱兆偉的《當代教育哲學》提深理解層次。在此特別提醒大家:研讀教育哲學重點並非死背,而是要徹底了解各學派及代表人物間的異同,同時知悉各學門發展的前因後果,最好是自己能整理出一張表格,這樣絕對能幫助記憶。 - 教育社會學
陳奎 老師的《教育社會學導論》與《現代教育社會學》乃初學者必讀,若要投考台灣師大者,則須再唸張建成老師的《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本科重點在於將各種社會現象與實際教育活動結合,並找出其間的關係與影響,因此對於現今各種社會現象必須特別注意且具有一定的敏銳度,這樣方結合理論與實務,讓答題更有張力。 - 教育史
中國教育史,以徐宗林、周愚文老師的《教育史》為聖經本,對歷朝歷代先作縱向了解,然後輔以周愚文老師的《中國教育史綱》,針對各主題的探討作一跨時代(橫向)的分析;西洋教育史,則是以林玉体老師的《西洋教育史》及正中書局的《教育史》下冊作為為精讀書籍。教育史的重點不在史實的強記與背誦,而是要培養自「史觀」,從一段史實中獲得體驗與啟示,因此大家應該養成從史觀回推史料的能力,如此便能輕鬆應對教育史。 - 教育行政學
我以伍振鷟、吳清基、陳美玉、顏國梁等老師主編的《教育行政》為入門書,再精讀謝文全老師去年出版的《教育行政學》,並輔以張明輝老師的《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補充新興熱門議題,如此便能涵蓋大多數考題。教育行政近年多著重在新興的管理議題方面,傳統的學派理論反而比較不熱門。 - 課程與教學
我以黃光雄、蔡清田老師的《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為精讀本。另外,若是以張清濱老師的《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李?吟老師的《教學原理》、《新教學實習手冊》為教學精讀本,輔以莊明貞老師的《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及甄曉蘭老師的《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相信對沒有教學實務的同學來說,能夠很快進入狀況,對課程與教學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 教育心理學
張春興老師的《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是必讀的聖經本,若是再加上蘇絲曼老師的《奪分寶典》以及自己所做的課堂筆記,教心拿高分絕非難事。 - 教育研究法
此部份我僅以高點江金色老師的《教育研究法上課講義書》與顧老師的上課講義為基礎,也足以應付基本的教研法考題。 - 英文
以朱財金老師的《超越巔峰閱讀測驗》與謝靜芳老師的《歷屆試題》為練習書籍。英文絕對不可以放棄,因為很多學校的英文成績都有最低標準限制,若是英文沒過均標,專業科目即使考再高分還是落榜。所以縱然短期內要提升英文程度不容易,但是增加題目熟晰度與掌握高分秘訣絕對必要,而勤練考古題正是重要關鍵!
階段性讀書策略,穩定備試心情!另外,讀書也是分階段性的,必須依照每個時期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切忌虎頭蛇尾、後繼無力,或是臨時抱佛腳。為了強化大家的分期概念,便將我的分期讀書方式羅列於下:
- 浪漫期(春季班)
這段時間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一切順其自然,每個科目都多花時間去了解認識,盡量讓自己在快樂中學習。 - 準確期(暑期班)
仔細研讀各專業科目,加深了解,絕對不可以存有得過且過的心理,有問題一定要設法找出正確答案,藉以打下穩固的基礎。 - 醞釀期(秋季班)
此時,肯定已對每個科目都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就必須花時間多精讀一些更有深度的書籍,並勤練考題,增強自己的實力。 - 衝刺期(寒假)
這段時間一定要規定自己每天唸書12個小時以上,全力衝刺,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另外,此階段已沒時間精讀教科書了,只能以瀏覽大重點的方式進行。 - 開朗期(總複習班)
此時已回到浪漫期的無拘無束,因為心中已有一套萬用的解題模式,本階段的重點在於培養解題敏銳度與速度,書本的重要性隨著考期的接近而降低。老實說,能否上榜,此刻差不多就大勢底定了。
勤練考題,筆記、讀書會與否因人而異!唸書過程中,大家心裡一定會有個大問號:到底要不要做筆記?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以我為例,因為個人習慣;因此,並沒有做任何筆記,不過若是不做筆記,看書時就要有抓重點閱讀的能力,並且要有效記住關鍵字,不然等於做白功。當然,做筆記一定有益無害,主要是有助於加深印象,同時又可練習字體工整與寫字速度。
要不要組讀書會?我想同樣也是大家的疑問之一,我的建議是如果能找到程度相當的同學,那麼組讀書絕對有正向幫助。讀書會成員大概維持3~5人左右,且最好男女都有,藉由大家分工合作蒐集資料,看書、做筆記的時間便會減半。但組讀書會的前提是大家要有向心力與定力,並且能夠互相鼓勵、加油打氣,而非一同吃喝玩樂或相互抱怨、洩氣。我本身也有參加讀書會,所有讀書會成員到考前都沒有放棄,因此全都榜上有名(其中三人考上台灣師大,一人考上國北師)。
另外,與老師互動也很重要!當發現疑問時,除了同儕間相互討論外,更可以直接請教老師,這可是最直接也是最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呢!大家千萬不要害羞,畢竟老師存在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讓學生發問,因此記得養成有問題就發問的習慣,而這部份謝宏仁老師對我的幫助相當大,他會針對每個人的背景與特質給予不同的建議,各位若想上榜,緊追著謝老師問問題準沒錯。
至於何時開始練習考題,我建議越早開始越好,當然一開始可以先從選擇題或填充題入門,然後再進行到解釋名詞,多做練習,並請老師批改,慢慢建立起一套答題模式。大約暑假過後就可以開始練習簡答題與申論題,申論題的寫作技巧不外乎要分點分標、條列清楚、問什麼答什麼,絕對不要用塊狀式作文來答題,因為由經驗法則得知:塊狀式的答題拿不到高分。
在此,我只能作一簡單的經驗傳承與分享,真正的準備工作,還是得靠大家努力去實行,希望各位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好好加油,最後祝大家金榜題名!
93學年度碩士班招生考試成績通知單
所別 | 國文 | 英文 | 教育學基礎理論 | 教育政策與行政 |
| 61 | 46 | 80 | 54 |
師大教育研究所 | 課程與教學 | | | |
| 5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