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言:
【筆試分數】
中國醫:國文88、化學60.3、英文33.2、生物59.7、面試92
【報考動機】
我大學就讀於中國醫藥大學,期間經常接觸到中醫相關知識,也因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還和室友立下約定:將來一定要考上後中醫。如今,他們都已在業界執業,我也希望能完成當初的承諾。
此外,家中曾有親人重病,無法外出就診。某次,一位中醫師得知情況後,親自前來家中看診,這份溫暖與專業讓我深受感動,也成為我立志報考的契機。我在 30 歲那年,做出人生轉捩點的決定,重新規劃工作節奏、調整排班、課程與生活步調,並獲得家人全力支持,一路走來,備感珍惜。
【選擇高點的原因】
雖然一開始是朋友推薦高點,但我仍親自到各大補習班試聽、比較。最終選擇高點,主要是因為:
師資最合適:每位老師風格不同,但都能提供清晰、有條理的教學。
教室舒適度高:不管是現場課或 VOD 教室,都明亮寬敞、不壓迫。
課程設計完整:總複習、實戰解析、狂作題班樣樣齊全,完全不怕題量不夠。
服務親切到位:服務人員不僅細心協助,還會主動關心學員備考狀況。
我個人也特別重視環境的明亮與空間感,這點高點也完美符合。
【師資推薦與各科準備方法】
過去將近10年沒碰課本,幾乎每科都是從零開始。備考期間,我每天課後立即整理筆記,把所有課本內容自製成電子檔,標記重點。前期雖耗時,但後期衝刺查找資料時極為高效。
國文:簡正老師
簡正老師讓我這個多年未念書的考生,迅速找到方向。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準備小學筆記、形音義、成語、課文分析,架構清晰而具深度。特別感謝老師上課中還會附贈心靈雞湯,蘊含人文深度、浪漫風格又不失現實啟發,可能自己經過社會歷練,特別有感受;老師也成為我備考時期的心靈支柱。
此外,我也練習老師出版的《後中國文新趨勢》參考書,雖然難度很接近真實考試,但能有效提升語感,補足考題多元的命題趨勢,更能感受到老師的用心。
建議大家針對自己的弱項主動分類。如我特別不擅長孔孟、老莊哲學,因此相關題目就立即整理筆記,並搭配模考持續複習。國文沒有範圍,但錯過的題目不要一錯再錯,累積熟練就是得分關鍵。國文最終幫我大大拉高了總分。
化學:梁傑老師
梁老師的課程安排堪稱最扎實、最循序漸進。不論是本科生或非本科生,都能循著老師的引導打好基礎。雖然普化與有機內容龐雜,但若能跟上節奏,就會發現兩科之間觀念互相輝映,還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將老師的分章講義反覆做了超過 7 次,每次錯題都加註標記,考前針對錯題複習與冷門題進行衝刺。老師上課不太會廢話,但課本上那句「每天進步 1%」我牢記在心,甚至設為手機桌布,不斷激勵自己:1.01 的 365 次方,一年就是原來自己的 37 倍!督促自己,一點進步一點都好。
英文:馬芸老師
英文是我最弱的一科,尤其中國醫的英文難度極高,一度讓我懷疑人生。曾在模考中被倒扣到只剩 19 分,最後中國醫僅得 33 分。但其他兩校英文的考古題,我已可穩定拿到 70~80 分,進步關鍵就在於「背單字」。
我使用 Anki 每天背誦馬芸老師的單字課本,前期甚至每天達三小時。為了更有效記憶,我也會查字根與例句,培養推理能力。此外,老師精心整理的廣讀資料也很有價值。我還會上 YouTube 找影片,搭配原文新聞、影片增加語感與閱讀深度。
介係詞搭配是我最大罩門,我上網找影片天天聽、天天背,搭配老師文法的公式教學,慢慢把語感培養回來。感謝老師用心的引導,讓我這種多年未接觸英文的考生,也能有系統地進步。
生物:張劍鴻老師、曾正老師
我第一年上張劍鴻老師的課,第二、三年上曾正老師的課。
張老師講解生動,口訣記憶幫助大,且會標記考古題重複出現的重點,讓人掌握考試方向。曾正老師則補足我的知識廣度,補充豐富;《貓咪書》內容極為重要,是我後期查資料的主力來源。
如今考題越來越刁鑽,不再有明確範圍,唯有打穩基礎、熟記老師們的重點內容,才能在難題中搶下關鍵分數。
面試準備:
其實我原本已經放棄,甚至沒打開筆試成績查詢。直到看到面試名單,才知道自己有幸進入第二階段,趕緊報名高點的模擬面試班。
當時其他同學早已準備充足,而我只能靠短時間內密集練習,不斷向同學請益,咀嚼自己的人生故事。雖然模擬時學長姐給的評價只是「尚可」,但他們給的建議非常實用。最終,我拿到了 92 分,真的非常感謝補習班的協助!
考試策略與心法:
我知道自己無法全都會寫,所以設定的目標是「拿到八成分數」,並預設最多空七題。在考試時,若遇到全然不會的題目,我寧可空白不猜,避免倒扣。
這樣的策略來自無數次的模考訓練與自我紀錄。建議大家多利用模考調整節奏,逐漸養成穩定的答題感覺。
最後,我想對所有準備考試的同學說:我這個 34 歲的大叔都能做到,你們絕對可以!累的時候、迷惘的時候,不要逼自己撐住。想一想當初為什麼出發,好好休息、調整,再繼續前行。
記得,備考不是一個人的戰爭,找到適合的師資與夥伴,就已經成功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