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言:
【成績】
中國醫:正取
義守:備取前30
【個人簡介】
中字輩文院生,三年(33個月)上榜。
化學跟生物完全是從頭開始學習,沒有底子中的沒有底子,大概是朋友時常懷疑我高中怎麼畢業的程度😇😅。能夠堅持到第三年的緣由是每一年的成績都有顯著的進步,也使我覺得,過去不擅長的不代表永遠都不會擅長,因為今年考試化學能說是整體來說發揮最穩定的科目^-^
第一年VOD:
因個人因素較晚開始上課,雖報名面授,但除了國文外都是用補課的方式。
第二年面授:
優點是可以認識一些讀書重要的夥伴,能夠相互激勵,不會是自己龜縮在補課室一隅的無助感。
第三年雲端:
有自制力能夠日復一日的會很推薦,雲端系統簡易操作,可以依自己的安排讀書,並且省去通勤的時間,練習考古題也很方便,隨時想練習都可以。
【選擇高點的原因】
由於個人因素及志趣,決定準備考試後我和多年摯友說,方知道她也剛決定要備考,並擇選高點;充分參酌友人的想法後,我不疑有他,堅定地相信朋友的選擇,也很幸運地不必為此多費心。
備考必做:
請聽老師們的話趁著記憶猶新,不畏苦辛地在課堂後寫下各科筆記,這將是最後應考前陪伴你的武功秘笈(切身之痛)
讀書規劃:
第三年我使用雲端的方式,每日科目的安排會儘量和正式考試排程相似,讓自己習慣在固定時間運轉這些科目的相關知識。
上課後練習考古題或寫筆記都是讓知識內化的重要過程,我一開始暈數字、暈英文字的症狀,到第三年就因為反覆訓練而可以較快反應大概要往什麼方向想。
【補習班各科選擇】
國文:
只有第一年有上過簡正老師的面授課,在每周的課文及國學常識訓練下可以考到90+,但後兩年由於科目的時間分配因素,只有辦法寫考古題跟小學,分數大概維持在80+。
化學:梁傑老師讚讚讚
「化學語言」是這門學科中建立極其需要花費時間,可是學懂後最豁然開朗的。在遇到梁傑老師之前,我連沉澱表都一竅不通,背了口訣但也不知如何套用,儼然就是化學無知的重症患者;可是在老師的悉心解釋下,了解了沉澱與否之因,就可以很好判斷了,也不容易忘記!
上述只是一個小例子,但我認為老師不遺餘力講解化學反應背後的意義,讓我們能夠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自己的筆記中我也會將這些解釋註記下來,尤其到考前的慌亂情緒影響下,一點小小細節的缺失、不清楚都可能會讓人的信心崩潰,所以要預先做好萬全的準備。
有機共振式、反應機構的練習,都是在堆疊後面能夠理解更多、更難反應的必經過程,到後面會逐漸發現它們會有一些共性,進而能做分類;老師有時也會將他認為相關的反應寫在一起,這都是讓同學們反覆練習、複習記憶的好時機。
普化的計算是我心中的大魔王,可能對許多人而言只是公式背起來的套用,但我每次看到都大腦空白,而且這部分其實很仰賴數學底子,所以當時是因為有善解人意(但斯巴達)又有耐心的朋友解救,加上反覆釐清才一步步解決這個難題;因此絕對不要怕向人提問會洩漏自己的不足或顯得愚笨,問題能夠解決才是最重要的!
英文:
馬芸老師的文法課於我而言受益良多,使我不再是從古遠記憶中通一些不準確的靈,而能有理有據分析句子結構,選出正確答案。在練習的時候不要怕寫錯的挫折,從中看清楚自己的文法盲點,再去對應老師上課的內容,並筆記下來,便可以不再跳入重複的陷阱中。
課中的快樂學習常讓房門外的家人懷疑我到底在玩樂還在上課,馬芸老師的幽默首屈一指,回想起來都很開心。除此之外自己準備的時間同樣重要,我每天都會花大約一小時背單字,文法在理解後也要背起來。
生物:
我三年都是上劍鴻老師的生物課,課程每一年都會有調整以及更好的地方。老師常將生物知識和日常生活做串接,特別是動物生理學部分十分出彩,也讓我能將學到的跟周邊人分享,不再是只停留在書本中。
個人認為一位適性的老師很重要,在每天被不同瘋狂科目的轟炸下,有能夠讓自己在課堂中得到緩和、面授班氣氛比較溫和的環境是我在第二年準備考試的慰藉。
起初其實我光聽到老師上課講ACh就覺得很緊張,因為覺得好像是外星話語,還跟朋友說你知道有neurotransmitter 這麼長的單字嗎(o^^o)總之在如此不明不白的狀態下我開始了學習。
非本科的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劍鴻老師不斷提及的:考古題都會;猜題對本人的程度而言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的方式就是反覆寫考古題和完善筆記,將這些基本分都變成自己的。
生物考試每一年的考題所著重的範圍皆不同,去年中國醫我拿了70+,今年中國醫50+、義守70+,記熟基本內容是個人認為自己能夠做到的最好;而在每一個科目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下,熟稔考古題並了解出題老師的話術,掌握好基本,適度安排每一科的量,方是上策。
【面試準備】
今年高點模擬面試的分數抓得很準,低空掠過門檻的我是靠著不斷練習面試翻盤的。模擬面試時,三位考官的提點以及提供的條列式建議在日後練習時給予我許多幫助,原先我完全無法將糊成一篇的話語拆分開來,但在不斷刻意練習後就做到了!
備考期間著實很難有訓練說話的機會,故而只能趁著短短時間重啟思維架構跟表達能力,我獨自練習時是採用錄影的方式,有意識調整面部表情,不讓自己看起來過分嚴肅。
實體和人練習的部分,除了跟模擬面試當天的認識的同學們約了一次外,我大多都是跟朋友、家人練習;從進門的問候到報面試號碼,將這個成為習慣,在正式面試緊張時才不會忘記。
正式面試當天我每一關的時間都算結束得很剛好,教室上方有倒計時的螢幕,可以在講到一段落時稍微看一下,再決定是要到此為止還是可以再做總結,總之得體和微笑是最必須的(打一百萬顆星星)
【總結】
基於個人性格因素,我在準備考試的前期就將社群軟體卸載或關閉,因為養成讀書習慣和新的生活模式並不容易,不過是否真的有必要還是取決於個人。
生物從無法理解細胞維度,到可以建構起相關知識的連結之間還是花了不少時間,除了反覆練習、理解,去找相關的影片來幫助自己外沒有其他一蹴可幾的方法;而這是我個人的歷程,期望能夠提供文組的同學一些幫助和激勵。
文組的學習過程中建立的架構邏輯概念是可以運用和套用的,只是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竅門,多去熟習,總會成為你的囊中物;我在備考中所學會的也只是足夠應對這場考試的知識,不代表真的懂得很多,但祈願我自己能夠帶著這一程所學到的,往復到下一段道途中。
祝願準備後中的大家都能夠順利,堅持到屬於你們的花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