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言:
大家好👋🏻
今年有幸上榜高醫後醫,因此來跟大家分享我這些日子的讀書心得~
我是北醫醫技畢業後先考國考,考完國考後從8月開始到考前,總共大約花8個月的時間準備筆試,筆試後休息一個禮拜,接著利用大約一兩個禮拜的時間準備面試。
-正取成績-
生生 114.75
物化 99.5
英文(檢定10分) 75.75
面試 32.10
————————————
〈筆試分享〉
我是補高點的雲端課程,課程每次上架之後會花大約3-4天把兩週份的課程用兩倍速全部聽完,之後再複習跟跑進度。
8個月的時間每天在家平均唸10~12個小時,除考前兩個月以外,其餘每週會有一天是跟朋友出去吃飯聊天休息一下♨️
-各科老師-‼️重點:融會貫通,大量延伸思考‼️(讓我短期記住大量知識的秘訣)
📝生物:曾正
1️⃣使用書籍:正課講義+貓咪書+考古題
2️⃣課程:正課+總複習+實戰解析
老師的課內容很豐富,補充的東西比較深入,我認為適合跟我一樣本科系跟生物相關的人選擇,因為你不僅會有課本作為基本知識鞏固,也能適當補充到課外知識。每次上完課後我就會當周把上課內容再精讀一遍,如果有我認為整理成表格比較好閱讀的部分,我就會用word或google文件做表格方便複習,精讀後就會把相對應貓咪書的題目寫完,透過貓咪書的考古題你就可以抓到這個章節的重點內容有哪些,而老師的貓咪書也講解的很仔細,甚至會有表格整理,這個時候我就會再回去課本把相對應的內容再做整理跟標記,這樣你最後考前要複習的時候就可以把時間花在刀口上,能更高效的運用時間🕰️
老師的總複習跟實戰解析適合基本知識大致有印象的人,老師上課會補充很~多筆記,不一定是課外補充,也會有重點內容的總整理,我個人是利用聽這些課來更加強愛考的內容,也能在考前抓到我還不熟的章節,最後衝刺的時候就可以選擇性加強,所以對我而言是受益良多。但我覺得如果你是基礎知識還不熟的人可以斟酌看要不要上,時間有限的話我會建議還是先把基礎的記熟、考古刷一刷為優先。
最後,我考前一個月每天都寫一年的歷屆,生物的題目我就算有寫對我也會在腦中思考這個題目有哪些相關概念,而在這其中我有沒有哪些觀念是不熟的,此時我就會把不熟的部分寫在平板中的考古筆記中,所以我訂正一份生物歷屆都要花很久的時間,但我認為收穫豐富,也能更加強記憶,電子筆記也方便我通勤或考前一個禮拜大量複習我不熟的內容。
📝普化:梁傑
1️⃣使用書籍:正課講義+分章+試題解鎖+考古(後醫+高醫校內轉)
2️⃣課程:正課+總複習
梁傑老師的課就是認真把上課講義看熟、題目練熟就對了~~上課內容絕對充足,搭配考古的題目量也絕對足夠了。化學每一章上完之後我都會整理一份章節重點筆記,同樣也是方便之後複習時可以更有系統的聯想各個觀念(這樣才能有融會貫通的效果)。每個禮拜上完課之後我就會把該章節分章寫完,我個人分章題目是只寫過一遍,但我推薦對化學不太上手的人可以多寫幾遍,尤其計算題要記得計時,不然考試的時候會算不完。每次寫完分章之後我都會在目錄的地方標記日期,當我日後在安排讀書計劃的時候才知道距離我上次接觸這邊的題目已經過了多久,方便我排程、重新複習重點。
老師的總複習同樣適合對基礎知識比較熟悉的同學上,老師上課會用試題解鎖的書上課,我自己會在老師講解前就先把他要講的題目寫完,因為總複習會針對比較少見、特殊或重要的題目講解,順便重點複習章節內容,所以提前寫完可以檢測自己對該章節的熟悉度,不熟的章節就可以課後再多著墨,看你是要回去複習筆記還是再拿分章題目練習都可以,寫完之後再聽老師講解,這樣你會更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有問題的話就趕快問老師。另外稱讚一下老師LINE的解題機器人,真的替我節省很多找答案跟思考的時間🥹。簡而言之,我認為不管你是什麼程度的學生,老師的課都能由淺入深把你教懂、教會,因為準備考試的每分每秒都非常寶貴,老師抓題方向也蠻精準的、上課內容去蕪存菁,所以我會建議要有效率拿到化學這一科真的可以「信梁傑當上榜生」!
考前一個月我練習了大量考古題,也透過這些題目去抓重點單元跟觀念,複習方法也是看到一個題目之後去聯想這個題目相關的所有觀念,有表格的話就試著把表格默出來,或是默寫解題思路,利用這種方式同樣能加強你的反應速度跟記憶。
📝普物:程量子
1️⃣使用書籍:正課筆記+普物學習精要+分章(🧲書)+物理特訓班題目+考古
2️⃣課程:正課+物理特訓班+總複習+實戰解析
物理絕對是我前期花最~~多時間準備的科目,因為知道幾乎都是計算題,所以我在上正課的期間就開始大量刷題目訓練計算速度跟反應時間。老師上課筆記基本上蠻簡潔明瞭的,講解的也很清楚,有問題的話有臉書社團可以詢問,也很快會得到解答,因為我是雲端生所以真的蠻方便的。老師的課適合願意花時間思考題目脈絡跟邏輯的同學(畢竟上課方式是比較去蕪存菁的),如果你是習慣直接套公式跟追求速解法的話那我覺得你會比較適合別的老師,畢竟後醫考試平均一題只有1-1.5分鐘可以思考跟計算,所以我建議選課前還是多去試聽跟爬文,選擇適合自己策略的最重要。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先把觀念釐清再用一套觀念一次通到底,所以我認為程老師的課很適合我,上完課後第一次精讀是最重要的,除了要把觀念聽懂以外也要能夠在白紙上從頭到尾自己把觀念順一遍,接著趁記憶猶新的時候練習學習精要的題目,這個時候要讓自己有時間從題目敘述開始去抓到題目要考的觀念,再去聯想這個觀念的相關算式,起初有可能一題會花3-5分鐘或以上,這很正常,一定要給自己思考過、順過思路的機會,最後才不會被出的比較活的題目打倒!
題目我主要都是以老師給的跟上面有講到的書籍為主,真的很足夠了,總複習跟實戰解析除了講解各校的考古題,也會針對考古題考到的觀念延伸其他可考的題目或延伸到其他章節類似的觀念,所以也可以幫助我再次復習重點跟提前練習相關的題目。準備期間我每天都會固定至少算40-50題物理,所以到考前幾乎所有書都有刷到2~3遍,每一題幾乎都可以控制在1-1.5分鐘內,每一章節寫完之後我都會在目錄處標記日期,也是要提醒我自己大約2-3個月要回來再算一遍,避免我有某個單元太久沒碰而忘記的狀況。寫題目的時候我會針對我寫錯的題目在旁邊做正字標記,所以我考前都是針對有畫正字的題目服務複習,因為這些才是你比較不熟悉的觀念,考前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做太多已經會的題目了。我正式考試的時候化學計算題基本上來不及寫,但我物理答對率蠻高,所以分數都是被物理救起來的🥹
考前一個月的時候我去影印了各校考古題跟老師的總複習、實戰解析題目,把它們訂成一份一份的,每天寫一份、一份45分鐘,就都當作正式考試在練,也算壓力測試。除了題目以外我也會2-3天或發現自己有哪個章節很不熟悉的時候,用樹狀圖的方式複習章節重要觀念跟公式。最後補充一下解題思路,我的順序是題目➡️章節➡️觀念➡️公式,所以對我來說鞏固前面的思考邏輯是很重要的,也能方便我更活用這些公式,把一套觀念融會貫通對我來說是解物理最重要的關鍵!
📝生化:莊老師
1️⃣使用書籍:正課講義&筆記+考古
2️⃣課程:正課+總複習+實戰解析
生化跟生物都算是我比較熟悉的科目,所以相對比較快上手。生化我自己是著重在把各章節筆記跟相對應原文書內容看懂,如果原文書節錄/正課講義有我覺得有可能考的部分我就會補充在筆記上。莊老師的生化可能有些同學上的不太習慣,但我個人認為老師上課針對的觀念都非常精準,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整理跟記憶方式,有時候常常上一上,某些觀念就突然記起來了真的非常神奇。上完課後第一次我會精讀(上課筆記+原文書/正課講義),第二第三遍的時候就只會看筆記跟默寫筆記,當我之後在任何地方看到關鍵字的時候我就會去聯想這個關鍵字背後有哪些重要觀念(比如看到膽固醇,就會想到膽固醇的合成、運輸等,我會直接在計算紙上把它們默寫出來,寫不出來的話代表我還不熟,就要再回去翻或是再聽一次上課影片),這個方法可以讓你在考試前默默將一個觀念複習20-30次或更多,要忘記也很難。總複習跟實戰解析對我來說就是再多加強重點觀念,我覺得老師會就一個關鍵字幫你整理它周遭的所有觀念這一點蠻好的,很多重點筆記我都覺得蠻適用,有餘裕的同學可以利用這些課加強記憶或拓展現有觀念,不太擅長聯想章節重點的同學也可以利用聽課的時候練習在腦中先試試看你能想到哪些重點,再和老師講解做對照,多做幾次我相信你就會記得了。
生化我沒有花很多時間寫題目,只有考前一個月寫歷屆,然後一樣用訂正生物的方式來訂正生化,雖然114生化有些題目出的比較偏,但我覺得如果你能掌握基本分、基本觀念都有讀熟,我覺得75分拿45-50分不會太困難~寫題目有問題的話就要問,因為有時候生化題目的語言會比較難理解,也許題目只是在考一個簡單的觀念但它敘述會看起來文鄒鄒的,這個時候就蠻需要老師幫你釐清思緒,我自己是都會把問題傳到老師的BAND群組,老師回覆真的很快很有效率,這點我覺得很棒。另外也要提醒大家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鑽研題目,因為我有時候生物生化會不小心讀太深到很不必要的地步,所以在此奉勸大家把觀念集中在基本觀念再多一點點課外知識的範圍就好了😌 老話一句就是要有效率的運用時間!
📝英文:旋元佑
1️⃣使用書籍:正課單字/文法/閱測/寫作講義+考古
2️⃣課程:正課
英文我重點著重在單字跟閱讀,老師的單字書我至少刷了4-5遍,記熟字根字首真的很重要,這可以幫助我們在遇到沒看過的單字時也能想辦法猜出大概的意思,所以我認為這個方法對於無遠弗屆的單字範圍蠻適用的,而且老師的單字書是用字根字首整理考古+研究所+部分GRE單字,也有標記字根字首的解釋,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會利用這些解釋去聯想一個句子或一個小故事,並用鉛筆註解在旁邊,這個方法能讓我更容易記住這些單字跟解釋。文法的部分我就沒有放太多心力在上面,因為我覺得高醫文法佔分沒有到很多,不過還是有乖乖上完正課內容也有乖乖把課後試題整理寫完,我覺得老師上的蠻好的,文法觀念講解的很清晰,也有一套很簡潔明瞭的觀念可以依循。
我每天規定自己至少要看100個單字,通常是起床看50個、睡前看50個,後期我連煮飯、上廁所的時候都會背單字,所以偶爾一天可以看到150個。除了單字本外,我每天都會去找至少一篇Nature、BBC、CNN、NY Times⋯等等的文章來看,訓練自己的閱讀速度跟理解,從11月開始我也會每天找考古的閱測(後中&後西&私醫&校內轉)來練,因為高醫的閱測佔比蠻重的所以這個部分我有特別加強訓練。
到後期2-3個月的衝刺階段我每天、每科都會唸到,但我主要是放時間在英文以外的四科,所以就很仰賴每天一點一點英文的累積,到考前我每天寫一份英文歷屆,然後持續閱讀英文文章,並沒有另外多讀什麼。
最後作文的部分,我考前一個月每週寫1-2份作文再寄去給老師改,老師回信都回蠻快的,也會很認真批改跟給意見,所以我個人認為獲益良多。因為我之前大學的時候上過很多全英文的課跟交流活動,所以常常在寫英文文章(雖然文法還是不怎麼樣),如果是作文很不上手的同學我覺得可以考前兩個月每週寫個1-2篇慢慢練,但因為高醫作文給分蠻怪的,好像10分以上就算還不錯?所以要不要在作文上面花時間我覺得大家還是自己斟酌一下。
—📌總結:我的讀書策略就是先讀懂基礎知識,再利用大量聯想、默寫、刷題目的方式去鞏固短期記憶讓它變長期記憶,畢竟後醫的考試知識量蠻龐大,所以對我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重點知識看一次背一次,最好考前可以一個觀念看到10幾20次,再在考前一個月把觀念不停應用在題目上、訓練反應速度,達到快狠準的效果🎯
—📌解題技巧:我的解題順序是「A科的2分題➡️A科的1分題➡️B科的2分題➡️B科的1分題」,以物化為例,我總解題時間會抓90分鐘,所以練考古的時候單科要在45分鐘內寫完,留10分鐘的目的是給劃卡、檢查答案卡等等這種時間。另外我建議一旦看到題目後的1分鐘左右你對這題目完全沒解題概念就要「果斷跳過」,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到最高的分數,而不是把每一題都解開!最後分享一個我解物理時抓時間的方法,我會在要到下一題前先看手錶秒針現在在哪,比如說現在秒針在15秒的位置,我將會在題號前寫15,接著開始看題目跟解題,如果我到秒針下一次指到15時我還完全沒概念,那這題我就會跳過。因為一張考卷有可能會跳很多題,所以我是5題為單位劃卡,劃的時候要一題一題對題號,最後交卷前也要再檢查1-2次答案卡,不然劃錯就太可惜了。
—📌模考成績(定期檢視成果)
1️⃣第一次模考:242.25(第四名)(我當初有劃錯卡,所以之後的答案卡我都會至少來回檢查2-3遍才會交上去)
2️⃣第二次模考:229.5(第一名)
3️⃣第三次模考:323.75(第一名)
其實第三次模考才是最準的,但前面幾次可以訓練你的臨場反應跟模擬真正考試狀況,也因為我第一次模考有畫錯卡的經驗,提醒我要更謹慎小心,所以我很推薦可以去定期檢視自己的讀書效果,如果成績不理想就可以趕快調整準備的方式跟步調~
-筆試讀書計劃-
我是用Notion來訂定讀書計劃,我覺得程式用什麼倒無所謂,重點是你有沒有把重要目標訂出來,並且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好好安排行程,最後紮實執行❗️不要給自己找藉口❗️
一、訂定目標的順序要「由大到小」
我的大目標是高點的三次模考+正式考試,小目標是比如說9月底要讀完第一遍XX科XX章節,最後當天只會排後面兩三天的進度,如果一次排一整週的話很容易會因為做不完而影響心情,所以我個人建議是先排個兩三天,自己抓好能力範圍之後再去考慮一次排一整週的進度。
📌總結:計劃由大到小排、能力範圍內排
二、定期審視執行效率
我用YPT來記錄讀書時間,會分科計算各讀了多久。如果你是全職考生但一天還讀不到10個小時,請你審視一下自己24小時扣掉睡覺時間之後其他時間你各花了多少時間做什麼事情。如果有太多時間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請自行誠實調整!
因為我完全不是天才型的學生,所以我會需要每天大約1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處理所有科目,但如果你是6-8小時就能達到同樣效果的人那也很棒~總之選擇最適合你也最有效率的讀書計劃就對了!
雖然說讀書並不是讀越久越高分,但我覺得還是至少要花一定的時間在上面,一開始沒辦法坐那麼久的話可以循序漸進增加時間,最後會慢慢習慣的~💪
三、時間很寶貴,請高效學習⌛️
我每個章節至少會讀2-3次,第一次讀的時候是仔細看每個重點,把不會的地方弄懂,重要的表格或路徑就拿計算紙或白紙出來邊唸邊背,能不看課本背出來之後才會接著下一頁。物理的話就是把那個章節的公式前因後果都背出來,然後進度該算的題目算一算,我手上有的所有題目我也會至少算2-3遍。
第二次跟第三次讀的時候就會直接腦袋想一下這個章節的重點,然後搭配課本或你自己的筆記快速看,重要的表格、路徑、公式一樣「默寫出來」!用看的是沒用的~~~(很重要)
📌建議買空白計算紙來練習
📌總結:筆記用看的沒有用,請背(或默寫)出來
-讀書環境-
我是在家唸但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在家,所以我建議你找一個確定自己能專心的地方,有些人需要去補習班,覺得面授課比較能督促自己;有些人喜歡組讀書會,喜歡大家一起唸書的感覺;有些人去K中或圖書館等等的。
我喜歡自己唸書因為不希望自己的心情或進度受其他人干擾,只有模考會去補習班,而三次模考成績也還不錯,代表準備方向沒有問題,我也建議大家可以透過模考去定期檢視自己的結果唷~
總之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並持之以恆是最重要的,請一直記得你為何要考這場考試!
————————————
〈面試分享〉
我是筆試成績公布那天才開始準備面試,所以大概是兩個禮拜左右的時間。
第一個禮拜大部分時間都在搜集資料,建議大家可以多看關鍵評論網、報導者、Nature等等的時事更新,搜集資料的時候先分好大方向,如高齡化、健保、DNR/AD/ACP/SDM、安寧緩和、醫學時事⋯⋯以此類推。
第一個禮拜結束之後我有去參加高點模擬面試,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去模擬面試(不管哪個補習班都可以),多一點練習的機會,也事先熟悉考試狀況跟關卡類型,真正要上場的時候才不會手足無措。我在高點模面的時候,學長們跟老師們都會在每一關結束之後即時給你回饋,讓你能馬上抓到剛剛回答時該改善的地方,回家就可以立即修正或把沒有查好的資料補好!
第二個禮拜我和其他幾位同學幾乎每天都一起練習,我們會用高點的精選例題互相選題目給對方練,面試的準備重點就是多跟別人講話!💬
最後我覺得自我介紹真的很重要,好的自我介紹有可能讓你谷底翻身。「為何要報考後醫系」的動機很重要,要讓考官感覺到你想進入後醫系學習的心,這個可以透過多講自介給別人聽,並聽取他們的回饋來加強。
如果你要寫一些空泛的話,比如說:「我想幫助其他人⋯」,那建議你用實際例子輔佐,讓它聽起來更有說服力,否則這種每個人都會寫的句子會顯的沒有什麼意義。
————————————
〈心情調適〉
每個人都會有唸到不想唸的時候,這種時候建議先休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尋找你的舒壓管道,我在考試期間會在家看YouTube做居家運動或唱唱歌彈吉他之類的。想找人聊聊的時候就去約朋友出門,一個禮拜休息一天不會怎麼樣,不需要把自己逼那麼緊~俗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有時候也要放過自己~~
寫題目也許有時候會遇到撞牆期,這是很正常的!這種時候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太久沒休息或是只是最近在寫的題目比較難,有認真準備的你是很棒的,要記得鼓勵並肯定自己,接著再思考要怎麼樣才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