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李正中老師將近1千小時的授課時數,使我在材料專業都有強大的基礎,才得以應付接踵而來的挑戰。由於台大應材所108年是第一屆,考科就一科-材料工程學,但考試內容卻包含材料熱力學、材料科學及物理冶金,因此,我的準備方向是先把上述三科筆記精通並熟練,再做考古題。
準備秘訣
【材熱】我著重在筆記的精熟度,老師常說「筆記讀熟,四大一定能上至少一間」,我謹遵老師這句話,在大家埋頭狂寫考古題時,只有我還在讀筆記,到最後考試前也再讀,前後略讀加精讀約十次,必須要把內容精熟到看到題目,就能把那個範圍的筆記如投影片般播放在腦海,比如古典熱力學部分,會考出來的幾乎都是基本題,如果連基本三大定律解釋都有問題,那真的很難上榜;統計熱力學幾乎都跟波茲曼相關,一定要做老師給的統計熱力題本才行。
而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溶液熱力學和反應熱力學,尤其是標準狀態轉換以及計算活性和部分自由能並畫圖,若再加上反應方程式,著實在看到題目時非常難以下筆,這個範圍是最需要練習題目的,因為變化性太大,需要靠熟練度來揣測題意,是能辨別實力的章節。
但在練筆方面,雖然我材熱考古題沒有寫很多,在看到新題目時,卻能反應很快地了解題意並下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平衡空位濃度那邊,我用古典、統計和溶液三種方法分別證明十次以上,這次清大工科就有考,可見材熱筆記的精熟度真的很重要,但考古題也可以說是多多益善,這次材料工程學的材熱只考一題,佔15分,考活性係數的證明,是老師證明過的觀念,對於筆記精讀的人這題是送分題。
在材料科學方面,因為範圍極大,我抱持著能讀多少是多少的心態在研讀這科,尤其在材科題庫班,是我吸收最多新知的時候,原因不外乎材科正課主要是晶體基礎知識,題庫班才會上到較新穎,偏向光電磁等特殊材料。
就材科而言,我認為重要的是金屬、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特性,老師有特別整理這裡的重點,台大也有考過這類觀念,此外,七大晶系的內如、FCC和BCP等性質、閃鋅礦等特殊結構、米勒指數、晶體缺陷和差排,都是我認為需要特別著墨的,這次台大應材就考了最基本的差排特性,也是老師一再強調的重點。
準備這科時我花的時間比材熱少很多,筆記只讀三次而已,主要原因是我把材科當「工具書」,在讀物理冶金時,有忘記比較基本的就回去翻材科,所以嚴格來說我物冶和材科是一起讀的。
在考古題方面,我只寫台大甲組近十年的材料科學以及老師教授材科題庫班有講到的題目,並沒有再寫其他考題,關於這點我覺得比較可惜,尤其是題庫班第二回題本前面提到的陶瓷材料和電子材料,我一題都沒寫,但根據這次台大應材的考題,兩者共考了35分,但老師筆記至少可以拿一半分數,剩下的就是考古題,尤其是陶瓷材料的韋伯模數,有做台大考古題這題就是送分,我原本以為會以物理冶金的考題為主,考題出來著實令人跌破眼鏡。
老師常說,材料系的特色就是物理冶金這科,當初將目標放在台大應材時,就以物理冶金為主要研讀科目,在內容方面,分為擴散、固化、析出、碳鋼、退火和差排,老師把每一章節的重點都講得很清楚,讓幾乎沒什麼基礎的我對其融會貫通,也是這次能上應材榜首的功臣。
我的準備方式很特別,可能不適用每個人,但很有效。因為我沒有很聰明,加上記性不是那麼好,在準備需要記性的考科,尤其是材料科學和物理冶金,真的是一個禮拜不看同樣的地方就會忘一半以上,所以我用了大量的便條紙,有點像是電影上面如果有親人失憶,會在他生活範圍貼很多便條紙提醒他,我的書桌就是如此,總數大概有一百張左右,我把每一章節重點寫在上面,讀書累了就抬頭看看,幫助腦袋回想,休息的同時也在複習,材熱有些重要觀念我也是利用這種方法記的滾瓜爛熟。
在生活作息及讀書時間方面,我在考前三個月開始,每天早上九點在書桌報到,一路讀到晚上十一點,除了吃飯和休息時間,總讀書時間也約莫11小時,包括跨年及過年,初一早上九點我是第一個出現在自習室的。
最後,只能說有志者事竟成,老師常常鼓勵我們,很多上榜的人都是靠努力,而不是靠多大的聰明才智,我想我也是屬於這種人吧,很謝謝李正中老師能出現在這世界上,帶給材料學子不一樣的知識衝擊,這也是我們這群讀書戰友常稱老師是「材料之神」當之無愧。